内容。教育内容包括介绍病室环境、监护程序、心肌梗死的注意事项、诱发因素、康复意义、出院指导所用药物的性能以及心脏的解剖与发病机制等。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均为4~5周,康复组住院后的前2周实行本研究制订的方案,见表1。
表1 康复指导方案
住院日 康 复 组 对 照 组
1~2 d 卧床作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自由翻身,生活由护工照顾 卧床作肢体关节的被动运动,自由翻身,生活由护工照顾
3~4 d 半坐卧位3次,每次10 min,部分生活自理 同上
5~6 d
床边坐椅每日3次,每次30 min,可在别人扶持下室内
慢步走动,每日2次,每次10 min 同上
7~10 d
在走廊慢步走动,每日3~4次,每次10~15 min,
日常生活自理 床上部分生活自理,床上坐起每日3次,每次10 min,
在别人扶持下室内慢步走动,每日2次,每次10 min
11~14 d
步行300~400 m,每日2次,可在院内缓慢散步,每日
2次,每次15~20 min 床上生活完全自理,床边坐椅每日3次,每次10 min
15~21 d
模拟出院后早期活动量,日常生活自理,接近正常
步速,每日院内散步3次,每次15~20 min 按康复组7~10 d活动量循序渐进
22~30 d
接近正常步速每日室外散步3次,每次20~30 min,
缓慢登台阶2~3层 按康复组11~14 d活动量循序渐进
按康复指导方案逐渐增加活动量,当增加运动量时,严密监测患者活动后心率、血压、心电图变化及有无出现心绞痛、呼吸困难等,如增加运动量后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率明显增快、血压明显升高或反而降低,心电图出现ST段压低等情况,停止递增运动量。对照组卧床10~14 d后逐渐下床活动。
2 结果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病情变化情况(n=50)
分组 心室晚电
位阳性 室性心
律失常 梗死后
心绞痛 便秘 肺部
感染 再
梗死
康复组 14 18 16 6
1 2
对照组 17 20 20 42* 5 4
* P<0.05
康复组在增加运动量过程中出现心绞痛或静息心电图ST段下移等心肌缺血表现者3例。出现呼吸困难或心率明显增快者2例。心绞痛及呼吸困难均于停止递增运动量后消失。
3 讨论
3.1 既往AMI患者即使无合并症也需住院4~6周,其理论基础是坏死心肌愈合为坚实的疤痕需要6周。随着CCU的普及,证明AMI后发生致死的室性心律失常大多在发病24 h内,以后的发生率呈指数性减少。由于AMI治疗的进展,特别是溶栓治疗的广泛开展,使梗死面积缩小,患者预后显著改善。80年代,欧美国家对无合并症患者于发病第5天开始下床活动。研究表明,活动锻炼可扩张冠状动脉及形成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增加心肌供血,减慢心率,降低动脉压,改善葡萄糖耐量,降低血脂,有利于心功能恢复[2]。
3.2 长期卧床可导致肌力下降,引起血栓栓塞性疾病及坠积性肺炎。患者长期卧床,情绪亦较消极,同时由于食欲减退,食量减少和肠蠕动减弱,可引起排便困难和便秘。绝对卧床期间,患者生活必须由他人协助,加之对疾病的较多顾虑,使患者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通过护理人员有效地康复指导,有利于促使患者积极主动地参与治疗。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