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沛临 白冰
氯沙坦是第一个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ugⅡ)受体拮抗剂,经与依那普利治疗高血压对比研究,证实氯沙坦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降压药,可作为一、二期原发性高血压治疗首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共6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1993年WHO/ISO高血压诊断标准,且除外由于各种疾病须加用其他影响血压药物者。其中男性40例,女性28例,年龄60岁~86岁。
1.2 方法 68例中47例为高血压病初治患者,21例为已服降压药者,但停服2W。所有病例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并查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心电图及心脏X线片后、性别、年龄配对后分别进入氯沙坦组及依那普利组。两组均嘱晨起醒后服药。氯沙坦组剂量为50mg/d,依那普利组剂量为5mg/d。每周测量上午9时~10时血压三次,取其平均值,记录血压、心率、不良反应。2W后血压未降至满意效果者,均加服双氢克尿塞每次12.5mg,每日1次。于晨起与氯沙坦或依那普利同时服用。观察方法同前。4W后复查尿常规、血糖、血脂、肾功能、心电图及心脏X线片。部分服氯沙坦者在用药前及用药4W后各做动态血压监测一次。
1.3 疗效评价 显效:舒张压下降≥1.33kPa,并降至正常或下降≥2.67kPa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未达1.33kPa,但血压已经降至正常或下降1.33kPa~2.53kPa;无效:未达上述指标。
2 结 果
2.1 氯沙坦及依那普利组治疗效果(见表Ⅰ):
表Ⅰ 氯沙坦及依那普利治疗效果对比
氯沙坦组 依那普利组
患者总数 34人 34人
显效(%) 8人(23.5) 6人(17.6)
有效(%) 7人(20.6) 7人(20.6)
合计(总有效率%) 15人(44.1) 13人(38.2)
加用双氢克尿塞12.5mg后
有效(%) 10人(29.4) 11人(32.4)
无效(%) 9人(26.5) 10人(29.4)
总有效人数 25人(73.5) 24人(70.5)
2.2 氯沙坦组治疗4W后9例患者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化(见表Ⅱ):
表Ⅱ 氯沙坦组治疗4W后9例患者动态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单位:kPa)
项 目 治疗前 治疗后
24-SBp 21.2±1.87 17.0±1.201)
24-DBp 10.7±2.53 9.06±0.931)
d-SBp 20.9±2.13 17.1±1.071)
d-DBp 11.6±1.33 10.3±1.071)
n-SBp 18.7±2.13 16.0±1.601)
n-DBp 9.33±1.87 8.00±0.931)
△Bp 16.0±1.33 12.7±1.61)
24-HR(次/分) 76±8 74±6
P<0.001
24h平均血压(24-SBp,24-DBp),白昼平均血压(d-SBp,d-DBp),夜间平均血压(n-SBp,n-DBp)及最高收缩与最低舒张压之差(△BP)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而治疗前后24h平均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
2.3 实验室检查情况:治疗前后氯沙坦组及依那普利组患者尿常规、肾功能、血糖、血脂、心电图及心脏X线片均未见明显改变。
2.4 不良反应(见表Ⅲ):
表Ⅲ 不良反应
氯沙坦组 依那普利组
头 晕 2 1
水 肿 0 0
干 咳 0 7
氯沙坦组2例患者服氯沙坦50mg 2W后出现头晕,动态血压监测示舒张压在5.33kPa~8.00kPa者占20%~30%,给予减量至25mg/d后,头晕渐减轻,血压维持在14.7~17.3/8.00~9.33kPa,考虑头晕与血压偏低有关。
3 讨 论
氯沙坦为第一个应用于临床的新型口服非肽类血管紧张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