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左腋下直切口在动脉导管未闭结扎术中的应用 附248例报告

钳由上向下穿出,引两根线分别结扎,结扎前控制性降压至12kPa,压力低,结扎确实、可靠。1例病人主动脉壁发育不良(色白,弹性差),游离导管后,穿第二束线时,导管之主动脉侧上角破裂出血,此时,立即手指压迫出血部位,延长切口,先结扎导管之肺动脉侧,然后吸净胸内血液,迅速游离降主动脉,导管上下分别穿带暂时阻断血运,切断导管,用0/4 prolene线连续缝合,救治成功,术后顺利恢复,其余病例,术中均不输血,术毕不置胸腔引流管。术后2例胸内少量积血,3例胸腔积气,进行胸腔穿刺抽吸。对于成人较粗导管或合并肺动脉高压的病例,采用加涤伦垫卷结扎的方法,以防结扎不紧或切割破裂。术后在院时间3d~10d平均4.3d。

3 讨  论

3.1 适应症 PDA是最常见的先心病之一,手术结扎PDA是安全和有效的手段[1]。传统的手术方法是采用左后外侧口第四肋间入胸,经导管三角区进行解剖,该方法虽有效,但创伤较大,切口长,肌肉损伤多,术后失血及疼痛均较明显,术后在院天数随之延长[2]。随着心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美观、创伤小有了更高的要求,微创手术逐步开展[3]。左腋下小切口由于伤口小,经肌间隙分离,肋骨床入胸,创伤明显减轻,由于切口隐蔽,符合美学观点。但由于切口小,术野较狭小而增加了手术难度,对技术要求较高,需要把握适应症。作者的体会是:第一,该术式适于心外科技术较成熟,尤其是儿心外基础较好的医院,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年龄段逐步放宽,幼儿和高龄者均可被施术。第二,导管直径在2.0cm以内者,大多数可采用左腋下直切口代替左后外侧切口。第三,早产儿、婴幼儿包括合并呼衰、心衰者不是禁忌,应提倡早施术以避免多余损害。第四,年龄过大且体胖者术野过深,可适当向前延长切口,否则将致操作困难。第五,对于有明显细菌性心内膜炎病史的患儿,导管周围往往粘连,最好不用此切口。第六,导管过粗或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手术风险加大,可采用常规切口,或在体外循环下手术。
3.2 手术要点 首先要选择合适的肋间,一般第3、4肋较合适,过高、过低均不利于显露。早年的病例由于采用传统的经导管三角区解剖,迷走神经损伤至声嘶及术后再通均较多发生,主要原因是导管三角范围较大,纵隔内结构繁多,动脉导管毗邻复杂,导管暴露不良,迷走神经不易保护。自从联合实施迷走神经左后路游离结扎PDA后[4],其并发症大大降低。操作时应注意,切开纵隔胸膜后,应沿主动脉侧疏松组织进行剥离,内侧合适悬吊,既能显露导管又能保护喉返神经。分离上下间隙后,小直角绀由上向下穿出,因下间隙较大而暴露满意。结扎前控制性降压;结扎时,两线间距尽量加大以加强导管闭锁。采用此法后,至今无 1例喉返神经损伤和术后再通。在遇应急情况时,如导管破裂出血,可迅速压迫出血,并能及时延长切口,充分显露术野,不影响救治。
3.3 优点 与传统的左后外侧切口相比,左腋下小切口具有以下优点:切口小、创伤轻,术后出血少,痛苦小,不需使用镇痛剂;入胸时间短,省时安全;切口位于腋下,正常上肢下重位看不到伤口,不影响美观;简化了护理,由于不置胸管,活动不受限;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缩短。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腋下直切口在小儿普胸手术中的应用
    右腋下小切口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