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形态学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标本制备 共收集非颅脑疾患死亡48h以内的新生儿和婴儿脑标本13例,其中新生儿4例,1月~3月龄7例,4月~6月龄2例。于尸体颈部分离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和颈内静脉。各动脉分别插管,切开双侧颈内静脉,结扎颈部其余血管断点。使用2%的温盐水冲洗脑部血管床后用新配制的、经多层纱布过滤的10%甲醛——明胶墨汁(1份甲醛+1份书画墨汁+8份明胶溶液)经双侧颈总动脉、椎动脉连续灌注脑部血管。尸体在1℃~5℃的环境下放置48h后开颅取脑,10%甲醛固定备用。
1.2 观测方法
1.2.1 在XSS-I型双目手术显微镜下(25倍)对距状裂上唇和下唇的前段、中段和后段的表面软脑膜血管进行拍照。在图像分析仪(MAS—100型)上测量照片上100mm2面积上的软脑膜血管长度(L),然后计算实际皮质表面每1mm2面积内软脑膜血管的长度,即软脑膜血管的长度密度(Ls),Ls。公式中Mc代表总的放大倍数。在距状裂各段分别测取40个数据,采用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
1.2.2 在XSS-I型双目手术显微镜下(25倍)用双目网格目镜测试标线片(军事医学科学院二所制)分别计数距状裂上唇和下唇前、中、后三段表面的中部区域每1.44mm2面积内皮质动脉穿入皮质的穿入点数,记录并将结果换算成单位面积(mm2)皮质表面软脑膜动脉的穿入点数,即它的数密度。
测算之前,用精度为0.01mm的直线测微尺在手术显微镜(25倍)下对网格目镜测试标线先进行校正,显微镜下网格的单位长度为0.6mm,即四个小方格代表了1.44mm2的面积。在距状裂各段分别取40个数据,采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1.2.3 在手术显微镜下用显微外科技术和方法剥离软脑膜血管,追踪距状裂和枕极月状沟附近的皮质血管的来源、分支形式、吻合方式和分布范围,同时绘图、记录、选择拍照。
2 结 果
软脑膜血管呈网状分布于皮质的表面,由两层血管网组成:浅层是动脉,主要由大脑后动脉的末梢分支相互吻合形成网状,它可发出穿通支进入皮质实质中;深层是静脉,由皮质内的静脉穿出皮质后逐级汇合而成。
2.1 软脑膜动脉的来源 分布于人脑视皮质表面的软脑膜动脉有以下四个来源(图Ⅰ):
图Ⅰ 视皮质区软脑膜动脉的来源模式图
M:大脑中动脉 Tp:颞后动脉 Ti:颞中间动脉 P:大脑后动脉 Tip:颞下后动脉 Ca:距状裂动脉 Pa:顶枕动脉
2.1.1 顶枕动脉 顶枕动脉是大脑后动脉的终支之一。该动脉在顶枕沟发出一较大分支,该分支潜出顶枕沟斜向后下,分布于距状裂上唇的前2/3部。
2.1.2 距状裂动脉 距状裂动脉是大脑后动脉的终支。该动脉沿距状裂沟底附近的上唇沟内侧面走行,渐浅出,于枕极绕向大脑外测面。终止于月状沟附近。沿途发出分支分布于距状裂上唇和下唇前2/3的沟内侧面和唇缘附近的皮质表面,以及后1/3的全部和枕极月状沟附近的脑表面。
本文13例标本中有1例出现副距状裂动脉,该动脉较细小,于距状裂动脉和顶枕动脉分叉点前由大脑后动脉直接发出,沿距状裂沟底附近的下唇沟内侧面走行,分布于下唇前2/3沟内侧面和唇缘附近的皮质表面。
2.1.3 颞下后动脉 该动脉在海马裂后部由大脑后动脉发出,向后越过海马回和侧副裂,于舌回下缘中部附近开始向上发出2个~3个较大分支向距状裂下唇走行,继续分支,分布于距状裂下唇的表面。同时,该动脉尚可有分支向后外绕行至枕极月状沟附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