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纵切口剖宫产术100例,作为纵切口组,年龄在20岁~41岁间(平均年龄27.9岁)。
1.2 方法 两种手术麻醉方法均为连续硬膜外麻醉,采用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取胎,1号肠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纵切口剖宫产术采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妇产科学》第三版常规操作方法,1号肠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4号丝线连续缝合子宫浆膜层及腹膜,丝线间断缝合腹直肌前鞘、皮下组织及皮肤,术后留置尿管24h,静点抗菌素5d预防感染,7d拆线。横切口新式剖宫产术参照《新式剖宫产术》的操作方法[1],采用Joel-Cohen的开腹方法。1号肠线连续缝合子宫肌层,三针间断缝合皮肤及皮下组织。术后留置尿管18h,静点抗菌素3d预防感染,5d拆线。
1.3 观察指标 对照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开奶时间、乳汁分泌情况、切口疼痛情况、术后病率、切口愈合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重、住院天数,并进行术后随访。开奶早,乳汁充足,母乳喂养率高,切口疼痛轻,住院时间短。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经严格统计后,进行 t检验和x2检验,分析比较两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剖宫产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病率有显著差异性(P<0.05),切口感染情况及切口愈合情况,无显著差异性(P>0.05),(见表Ⅰ)。
表Ⅰ 两组术中及术后情况比较
组别 例数 手术时间
(min) 术中出血量
(ml) 术后排气时
间(h) 术后病率
例 % 切口感染
(例) 切口愈合率
(%)
横切口组 103 31.4±2.56 189.6±28.6 15.1±3.2 9 8.7 0 100
纵切口组 100 52.7±4.45 268.5±30.7 34.3±5.4 13 13.0 2 98
P <0.01 <0.05 <0.01 <0.05 >0.05 >0.05
2.2 将术后24h切口疼痛程度分为轻、中、重三种,轻度:能忍受疼痛,不需镇痛;中度:疼痛较剧烈,需用普通镇痛剂;重度:疼痛剧烈,需用强效镇痛剂。对比两组疼痛程度有显著差异性(P<0.05),术后24h切口疼痛横切口明显轻于纵切口,(见表Ⅱ)。
表Ⅱ 两组术后切口疼痛比较
组别 例数 切 口 疼 痛
轻度(例) 中度(例) 重度(例)
横切口组 103 83 14 6
纵切口组 100 47 26 27
P <0.05 <0.05 <0.05
2.3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Ⅲ。
表Ⅲ 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和体重比较
组 别 例 数 Apgar评分 体 重(g)
横切口组 103 9.19±0.21 3254±131
纵切口组 100 9.23±0.22 3279±128
P >0.05 >0.05
2.4 两组剖宫产术后产妇与新生儿进入母婴同室病房,按照母乳喂养要求即产妇有应答反应后30min内开始进行皮肤接触及早吸吮,术后12h进行哺乳。横切口组12h开奶并哺乳成功者91例,占88.3%,纵切口组成功者43例,占43%,两组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
2.5 纵切口组术后24h拔除尿管,静脉滴注抗菌素5d,7d拆线,住院时间最短7d,最长12d,平均住院8.3d,横切口组术后18h拔除尿管,静脉滴注抗菌素3d,5d拆线,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10d,平均住院6.3d,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