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晓明 王德 孟河贵
自1992年~1998年共行肺切除术325例,7例发生肺动脉主干破裂出血,且破口≥1/3管径,经过迅速及时有效的处理,均安全度过手术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见表Ⅰ)
表Ⅰ 7例患者临床资料
病例 性别 年龄 原发病变(TNM) 破裂原因 部 位
1 男 42 右上肺Ca(T3N2M0) 结扎线松脱 右肺动脉主干
2 男 53 左上肺Ca(T3N2M0) 止血钳弹开 右肺动脉主干
3 男 12 左上肺实变 肺门上移解剖变异 左肺动脉主干
4 女 63 左上肺Ca(T2N2M0) 肺门冻结 左肺动脉主干
5 男 67 左上肺Ca(T2N2M0) 肺门冻结游离淋巴结时撕裂 左肺动脉主干
6 女 37 右上结核肺 淋巴结侵蚀、管壁菲薄 右肺动脉主干
7 男 42 左上肺结核 淋巴结侵蚀、管壁松脆 左肺动脉主干
1.2 手术方法 本组7例肺动脉破裂患者,经术中及时有效处理,均获得成功。具体为:迅速准确的指压或纱布压迫止血,检查破口,如果破口较小,管壁质量良好,可直接缝合修补;不具备上述条件者,应迅速于肺动脉前方打开心包,分离表面的心包返折,行心包内阻断或结扎;如果这样仍有困难时,应在有效压迫止血的情况下和确定可以切除时,不妨先切断支气管,提起支气管打开后心包,环周显露肺动脉,以完成阻断和结扎。
2 结 果
病例3为“先天性左上肺发育不良并实变”,在肺动脉袖状切除的基础上,行左上肺叶切除。病例6、7为结核病变,由于淋巴结长期压迫侵蚀,肺动脉管壁变性难以修补成功,行全肺切除术。病例1、2、3、4、5均为Ⅲ期中心型肺癌,病变广泛,行全肺切除术。本组无手术死亡。
3 讨 论
肺动脉破裂原因探讨:肺动脉结扎线脱落,常规肺动脉处理是先结扎,然后贯穿缝合,“8”字环绕再结扎。我们发现该方法有一定的缺陷,容易产生结扎线收缩不紧和受力不均,结扎点对侧管壁着力不实,导致一侧壁结扎线松脱,病例1就是在冲洗胸腔时,发生结扎线松脱出血;肺动脉解剖位置异常:长期肺不张,肺实变,肺纤维化,由于余肺的代偿气肿、隔肌抬高 纵隔的移位,导致肺解剖结构严重变异。病例3为一小儿先天性左上肺发育不良长期实变,下肺过度代偿气肿,使得上叶挤压在纵隔面,肺门上移导致肺动脉上翘于主动脉弓表面,这样在分离过程中造成误伤;肺门冻结,解剖层次不清,以及癌肿和淋巴结对肺动脉的侵蚀压迫,在分离时,极易破裂且往往难以修补成功,这是造成肺动脉破裂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病例4、5、6、7即是如此;高龄患者管壁硬化变性,弹性减弱,是造成肺动脉破裂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病例2在肺动脉结扎后钳夹导致部分管壁碎裂,内皮脱落,形成难以处理的结扎线下大出血,病例4尚未游离肺门血管,在暴露过程中,造成撕裂,术后标本可见肺动脉管壁松脆,撕裂约1/3管径。
肺动脉损伤的预防和紧急处理:肺动脉损伤是肺切除术中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对其预防有着重要意义。术前应对病变的性质部位、病程长短、TNM分期、肺门结构、年龄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肺动脉结扎应确实可靠,力度均匀,尽量使用无损伤钳,肺的“搬动”和肺门显露动作要轻柔,目的要明确,尤其是高龄患者。术中要尽量避免“骚扰”肺动脉残端,关胸前严格检查其结扎情况。对严重的Ⅲ期肺癌,操作中应解剖明确,暴露充分,必要时先行心包内肺血管探查,以判断能否切除。如果心包内肺血管受侵严重,则不必做进一步尝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长期肺不张,肺纤维化的患者,应考虑到肺门移位所致肺动脉的解剖异常。术中一旦出现肺动脉破裂出血,应迅速压迫止血,根据破裂的部位和程度,做出相应的处理。如果是结扎线脱落或在分离过程中肺动脉破裂,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是迅速打开心包,游离心包内肺动脉予以阻断,控制出血,然后根据残端长短,选择血包内或心包外结扎,根据损伤情况和病变性质决定修补还是全肺切除,如果心包内肺动脉即刻结扎或阻断有困难,在确切压迫止血和判断可以切除的情况下,不防先切断主支气管。暴露并打开后心包,游离肺动脉后壁,这样可以比较安全的阻断和结扎肺动脉,行全肺切除。这样做风险虽然比较大,但是对于心包内已部分受侵的肺动脉损伤,或心包内肺动脉较短的左肺动脉损伤,仍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
作者简介:白晓明(1964- ),男,学士学位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