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引起心肌缺氧性和感染毒素性损害,故也可使左心室功能障碍。
图Ⅰ 通气障碍的类型程度
(FEV1.0%)作直角坐标图可以大体区分通气功能障碍的性质和分级(见图Ⅰ)。直角坐标的纵轴为1秒率,横轴为%肺活量,在%肺活量80处和1秒率70处各划一直线分出四个象限,各象限表示不同的通气功能状态,Ⅰ象限为肺活量80%以上,1秒率70%以上,属正常通气功能,Ⅱ象限中1秒率正常,%肺活量降低系限制性通气障碍,表示肺容量减少,呼气速度正常,这种改变在胸腔积液、胸膜肥厚及胸椎结核患者是最多见,Ⅲ象限与Ⅱ象限相反,肺活量正常,1秒率降低,叫做阻塞性通气障碍,即肺容量正常,呼气速度降低,是肺气肿常见的特征,Ⅳ象限是%肺活量、1秒率均降低,可能是Ⅱ、Ⅲ象限的综合,属混合性通气障碍。四个分组之间:在肺通气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除了早期肺心病与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个别指标外),而其差别是逐步递减的,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早期肺心病组,三者在演变过程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是早期肺心病的原发病因。
作者简介:李俊霞(1962- ),女,河南许昌人,医师,研究方向:高原多发病、常见病。
李俊霞(西宁市城北区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17)
张念连(青海省红十字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