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低血压治疗体会 附39例报告 |
|
刘高峰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冠心病中最严重类型之一,而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又是最常见的。虽然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预后相对较好,死亡率较低,但下壁心肌梗塞在治疗过程中约50%以上并发低血压,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如能早期预防及时纠正,可迅速转危为安,为其它方面的治疗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将1993年1月~1997年12月住院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并发低血压39例抢救治疗体会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73例急性下壁心肌梗塞患者有39例并发低血压,占53%,均为发病72h内统计,并除外心源性休克所致者。其中,男31例,女8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38岁。梗塞部位:下壁30例,下壁+后壁9例,低血压发生距起病时间≤24h 21例,24h~48h 13例,48h~72h 5例。收缩压(SBP)8.00kPa~12.00kPa 21例,5.33kPa~8.00kPa 10例,<5.33kPa 8例。心率:38次/分~124次/分,约50%的患者心率<60次/分,最慢为38次/分。除胸痛、胸闷外,均有不同程度的头晕、恶心、呕吐、表情淡漠、皮肤湿冷、出汗、少尿等症状。 1.2 抢救方法 31例快速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180mL/h~120mL/h,BP≥12kPa后逐渐放慢滴速。其中有9例同时静脉滴注多巴胺(5~15)μg/kg.min-1,至血压回升正常后维持。8例在治疗过程中,突然收缩压小于5.33kPa,立即静脉推注多巴胺5mg~10mg,并用多巴胺(5~15)μg/kg.min-1静脉滴注维持,同时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快速静脉滴注,使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以上。5例因心率<50次/分使用了阿托品(0.5~1)mg静脉推注。有2例抢救无效死亡。 1.3 抢救成功标准 急性期BP≥12.0/8.0kPa,脉压差>2.67kPa,尿量>20mL/h,微循环灌注改善,肺部无罗音或有少许湿罗音。 2 讨 论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低血压,一般由于血容量的相对或绝对不足所致,绝对不足可由于出汗、呕吐、摄入不足引起。相对血容量不足多见于血管迷走神经反射,因血管扩张而血容量相对不足。除有灌注不足表现外,常同时有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迷走神经亢进表现[1]。 急性下壁心肌梗塞并发低血压的发生率很高,但由于一些基层医院冠心病监护室的条件有限,无法实施血液动力学监测,对及时准确提供各种病理生理参数限制很大。对此类患者入院后,尤其在72h内应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心律、神志状态、尿量、肺部罗音的变化,仔细检查心脏体征,详细询问发病前的血压水平。 2.1 抢救时,针对不同的病因情况进行治疗,应尽量避免使用硝酸甘油、ACEI类药物和利尿剂,这类患者有时对这些药物特别敏感,即使小剂量也会引起低血压。三天内慎用β—受体阻滞剂和钙拮抗剂,以防心衰、缓慢心律失常的发生,若使用也应小剂量。 2.2 低分子右旋糖酐可扩充血容量,多巴胺能够对抗迷走神经亢进和增加心肌收缩力以及使血管收缩。我们正是根据这一原理进行治疗的,体会是: 2.2.1 入院后,患者情况良好,BP≥13.3/8.00kPa,应密切观察,注意血压、心率、尿量变化,并积极给予吸氧、镇痛治疗。可补液,一般为极化液,同时给予静脉内溶栓等其它治疗,做好24h出入量记录。对发烧者,如体温较高,使用解热药后,一定要注意患者出汗,可适当多补一些液体,以防低血压发生。 2.2.2 BP:13.3~12.0/8.00kPa,可行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胰岛素8u+15%氯化钾10mL静脉点滴,120mL/h,如病情稳定或血压较前升高,可按80mL/h~60mL/h维持,同时注意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如在上述治疗中双肺出现罗音,可使用利尿剂,同时应注意避免水电解质紊乱发生。 2.2.3 BP<12.0/8.00kPa,可立即静脉点滴低分子右旋糖酐180mL/h,如血压正常后,可渐减量;如血压无好转,可行多巴胺(5~15)μg/kg.min-1静脉点滴,使血压BP≥12.0/8.00kPa。心率<50次/分,可行阿托品0.5mg~1mg静脉推注。 2.2.4 对于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突然血压大幅度降低,并有大汗、心动过缓、四肢湿冷,表情淡漠者,大多数由迷走神经亢进所致。这类患者病情凶险,如发现较晚,抢救很难奏效。所以应早发现,立即给予多巴胺5mg~20mg静脉推注,阿托品0.5mg~1mg静脉推注,必要时可重复使用,并给予多巴胺(5~15)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经脐阑尾输出道可控膀胱术 附2例报告 下一个医学论文: 对海拔2260m限制性慢性气管炎 肺气肿 肺心病及正常人肺通气功能对比分析1300例报告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