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旭鸣 朱 理 钱文伟 戴备军 倪科伟 严志
双侧自发性气胸多见于瘦长体型的青少年,发病率约占全部自发性气胸病例的2%~6%[1]。对自发性气胸病人采用保守治疗如休息、胸穿抽气及闭式引流等效果差,复发率高,而剖胸手术则创伤大,尤其是双侧自发性气胸严重时可危及生命。1993年1月至1998年9月我们对5例双侧自发性气胸病人,应用电视胸腔镜一期手术治疗,约占同期单侧手术(5/86)5.8%,更显得手术创伤小,恢复快,且费用低,近、远期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男4例,女1例;年龄15~45岁,平均22岁。过去均有1~5次气胸发作史。3例为双侧交替发病,1例为持续性双侧肺漏气,且闭式引流时间左侧30天,右侧40天,本次发病两肺压缩分别为10%~90%。
术前常规置双侧闭式引流,全麻双腔气管插管。取侧卧位,先作病情重侧手术,经腋中线第6肋间作第1孔,置入胸腔镜探查,重点肺尖后段,明确病灶后,于腋后线第4或第5肋间或听诊三角区作第2孔,分离粘连尤其是原锁骨中线第2肋间置放闭式引流管处,以便利用此孔或腋前线第3或4肋间作第3孔,置入操作器械,吸除积液,进一步分离粘连,以促使肺萎陷,见肺大泡均位肺尖后段,呈1~5处,部分融合成葡萄状,直径1~6 cm不等,伴下肺脏层胸膜纤维板形成。4例应用自制钛夹间断钳闭法钳闭肺大泡,1例主要大泡基底部宽且局部纤维增殖钙化,左侧应用Endo GIA切除,右侧加作胸壁小切口常规器械楔形切除。部分病例加纤维板剥脱术,促使肺复张。术毕均喷撒滑石粉以促使胸膜粘连,再经第1孔放置胸腔引流管,同法完成对侧手术。
结果为术中监测血液动力学指标均平稳,1例急性肺水肿,2例术后机械辅助呼吸10小时。待双肺复张,胸腔内再无气体及胸液排出时拔除闭式引流管,并早期下床活动。术后只需去痛片止痛,平均8天出院。随访4月~5年,所有病人肺功能均恢复正常,无1例气胸复发。
讨 论
肺大泡多位于肺尖处表面,广泛深入肺实质的弥漫性肺大泡或巨型肺大泡极为少见。自发性气胸多由肺大泡破裂引起,常有双侧同时或交叉发病以及保守治疗容易复发等特点。手术治疗只要达到彻底切除或闭合所有肺大泡,消除气胸复发隐患,同时尽量保留正常肺组织,维护原有肺功能,疗效就满意。胸腔镜手术能完成剖胸手术同样操作,病人痛苦少,机体恢复快,下床活动早,尤其是钛夹间断钳闭术,操作灵活,可塑性大,遇双侧病变一期手术和肺功能不全的泛发性肺大泡患者更为合适[2]。
电视胸腔镜治疗气胸为一种探查术,除胸腔广泛粘连闭合和出血体质者外均为适应症,术前的胸片和CT检查有助于发现肺大泡及辩别胸膜腔粘连状况,对交叉发作的已“愈合”侧亦作同期手术,可避免日后再复发。
为增加术野暴露,避免胸腔内CO2正压充气法带来的血液动力学不良影响,采用支气管腔负压吸引法,可促使肺萎陷完全,又无需特殊器械和胸腔密闭要求,对持续肺漏气、肺表面纤维板形成者要耐心剥除,必要时术后适当呼吸机辅助正压呼吸,以促使肺膨胀;对伴有散发肺小泡者,施行胸腔粘连术对预防气胸复发更显重要。此外,常规准备开胸包,分离粘连要细心,尽量避免灼伤肺组织,并可靠钳夹出血点和漏气孔,对基底宽大病灶要果断切除,必要时附作胸壁小切口处理。术毕创孔要止血,并逐层缝合,以防术后出血和皮下气肿。
作者单位:浙江省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310014
参 考 文 献
1 毛志福,高尚志,林道明,等.一期手术治疗双侧自发性气胸.中华心血管外科杂志,1994,10(2):185.
2 严志火 昆,等.胸腔镜下钛夹间断钳闭法治疗自发性气胸.中华外科杂志,1994,32(11):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