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自身抗病能力的增强,人们的健康意识明显加强,用于保健及治疗经费投入也增加,除预防接种外,在患病早期即去医院治疗,因而使疾病的典型表现不充分,常常消失于萌芽之中。例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病程中应有咯铁锈色痰这个典型表现,若早期及时给予有效治疗,可以不出现。
1.3 用药影响典型表现 临床上基层医疗单位用解热镇痛药及糖皮质激素较多,常常使疾病失去应有的热型及其它典型表现。
1.4 生态环境及致病因子的变化对典型表现的影响 以多指为例,多指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从遗传规律角度来讲可表现为代代相传,但临床中从系谱上来看可表现为隔代相传,原因是不完全外显率之故。不完全外显率的产生是由于在显性遗传病杂合体(Aa)中,因遗传背景(指基因组中的其它基因)或环境因素的作用,致病基因A的表现受影响所致。
2 典型表现的过程性
疾病的典型表现得以充分表现出来需要一个过程,需要一段时间。急性阑尾炎是常见病、多发病,若在疾病极早期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或不伴恶心、呕吐、腹泻等其它消化道症状,此时我们不能说它典型,只有观察几个小时后,出现了转移性右下腹痛及右下腹固定压痛,这时才可说典型。
3 典型表现的不完全性
每个疾病都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但并非每个典型表现都能完全出现,因为典型表现是通过若干病例统计得来的,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的概率,只不过出现的机率相对较高。如伤寒不一定都有玫瑰疹,恙虫病不一定全有焦痂或溃疡。
4 典型表现受主观认识的影响并具有可变性
一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生,与一位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医学生相比,前者对一些复杂的、少见的临床表现已司空见惯,并由此作出某种诊断。这些对一般医务人员认为不典型的表现,对他来讲可以说是典型表现;而后者只以课本中典型表现为准,对他来讲也可以说不典型。可见,典型与否,同医生的知识层次、知识面和临床实践经验有很大的关系。
另外,当某个疾病的不典型表现被众多的医生所掌握了解,它自然也就成为典型表现。譬如咳嗽变异型哮喘,以往人们不认识,常误诊为其它疾病,现已被众多医生所接受,以夜间为著的阵挛样干咳是诊断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典型表现,所以支气管哮喘的概念在近半个世纪发生了三次变更。因典型表现受人的主观认识的影响,人对疾病的认识又是不断深入、不断完善的,因此典型表现必然存在可变性。
了解临床典型表现的相对性,可避免因医生过分强调疾病的典型表现而误诊误治。同时,还有利于我们打破传统和陈规,提出新的见解及观点,使我们对疾病的认识逐步趋向完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充分认识和掌握临床典型表现的相对性,对避免误诊误治和发展临床医学均具有重要意义。只要我们平时善于学习,善于积累,注意每个病人每种疾病在演变过程中出现的任何细微变化,并加以分析和总结,临床典型表现的相对性就会在我们脑海中打下烙印,从而提高正确诊断率,减少误诊,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