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淋巴结坏死引起的嗜血细胞综合症一例 |
|
小板不少,片中出现较多吞噬细胞,多吞噬血小板,少数吞噬红细胞,尤以片尾为多,噬血占3.31%,诊断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保肝、激素及对症处理,5周后体温恢复正常,好转出院。 例2,男,11岁,因反复发热2个月、黄疸、腹水15天,下肢水肿4天入院。查体:39.8℃,皮肤轻度黄疸,可见少许瘀斑,眼睑及下肢水肿,左颈及腹股沟各一淋巴结,约1cm×1.5cm,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8cm,剑下5cm,质中等,脾肋下4cm,叩诊移动性浊音(+),血常规:WBC5.2×10 9 /L,LY53.5%,GR4.1%,RBC3.82×10 12 /L,Hb96g/L,PLT77×10 9 /L,肝功:ALT272U/L,AST587U/L,GGT69U/L,LDH1033U/L,TBIL8.83mg/dl,DBIL7.15mg/dl,凝血试验:APTT88.7s,APTT-R2.98,PT17.8s,Fbg165.4g/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1.43: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稍高,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中心淡染区扩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巨核细胞及血小板不少,片尾吞噬细胞及组织细胞易见,可见吞噬现象,给予保肝、防感染及激素治疗7天,自动出院。 例3,9岁,反复发热1个月余入院。查体:38.5℃,颈及腹股沟可触及黄豆大小淋巴结,心、肺未见异常,肝右肋下10cm,脾肋下未触及,血常规:WBC4.3×10 9 /L,LY45%,GR49%,RBC3.15×10 12 /L,Hb84g/L,PLT288×10 9 /L,肝功:ALT20U/L,LDH493U/L,凝血试验:PT1688.7s,APTT66.7s,Fbg98.2g/L,骨髓象:骨髓增生活跃,粒:红为6.53:1,粒系各阶段比例及形态大致正常,红系中红细胞比例稍减低,各阶段比例及形态正常,红细胞轻度大小不等,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比例及形态正常,可见吞噬血细胞现象,给予保肝、防感染及对症治疗,好转出院。 2 讨论 嗜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S)于1979年首先报道,可分为原发生和反应性,潜在疾患可为感染、肿瘤、免疫介导性疾病等,由于噬血细胞增多,加速了血细胞的破坏,目前诊断标准为 [1] :(1)发热超过1周,Tmax>38.5℃。(2)肝脾大伴全血细胞减少(累及2个以上细胞系,骨髓增生减低或增生异常)。(3)肝功异常。(4)噬血组织细胞占骨髓有核细胞≥2%或(和)累及骨髓、淋巴结、肝脾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学表现。治疗主要为类固醇疗法、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保肝、防感染及对症治疗,有报道可加环孢菌素A和联合用G-CSF治疗 [2] 。HS的出现往往标志着疾病恶化,主要死亡原因为出血、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和弥漫性血 管内凝血 [3] 。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意识障碍病人新型观测方法 下一个医学论文: 经颅多普勒超声的临床应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