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ST段改变对预后的评估 |
|
导联及下壁心肌梗塞的Ⅱ、Ⅲ、avF、V5-6导联中确定,从溶栓前心电图和溶栓后3小时记录的心电图中,根据ΣST抬高恢复情况相对于早期ST段抬高情况作百分比进行评估,将病人分为三组:完全恢复(>75%,n=21);部分恢复(25%~75%,n=59);不恢复(<25%,n=28)。 3.酶学分析:采用美国ASCA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血清酶活性测定采用美国CK-NAC试剂,CK上限130 IU/L(30℃),血样在入院后取发病8、10、12、14、16、18、20、22、48、72小时血样,取24小时上述CK值计算24小时内CK总的释放曲线下面积。 4.统计学方法: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精确检验。
结果
1.基本临床资料:108例中,男92例,女16例,男∶女=5.75∶1,各组性别和年龄构成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平均年龄构成相近χ2=2.87,P>0.05。危险因素中随着ST段程度降低,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并发率呈增多趋势,其中糖尿病并发率逐渐升高;高血压<25%组高于≥25%两组,χ2=4.82,P<0.05,有显著性差异。 2.梗塞部位的组间比较:<25%组梗塞发生在前壁者占64.9%(18/28),多于≥25%两组的42.5%(34/80),χ2=3.94,P<0.05。 3.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组间比较(表1):除束支阻滞以<25%组发生率17.86%,高于≥25%两组的3.75%(3/80)有显著性差异外(χ2C=4.138,P<0.05),其它各种心律失常发生率三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1 三组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组别 例数 窦缓(停) 房室传导阻滞 束支阻滞 频发室早 室 速 室 颤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例数 % <25% 28 3 10.71 2 7.14 5 17.86 4 14.29 9 32.14 2 7.14 25%~75% 59 5 8.47 7 11.86 3 5.08 3 5.08 12 20.34 1 1.69 >75% 21 4 19.05 3 14.29 — — 1 4.76 6 28.59 1 4.76
4.住院期间并发症及病死率的组间比较:<25%组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28.57%,高于≥25%组(3.75%),χ2C=11.386,P<0.01;脑梗塞并发率虽亦高于≥25%组,χ2=5.207,P<0.05,但经校正后,χ2C=2.891,P>0.05。<25%组病死率为21.43%,高于≥25%两组(8.75%),但无显著性差异(χ2=3.149,P>0.05)(表2)。 表2 三组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组别 例数 死亡 人数 并发症发生率(%) 病死率 (%) 急性 左心衰 心源性 休克 心肌 破裂 室间隔 穿孔 原位 再梗 梗后 心绞痛 左室 血栓 肢体 血栓 脑梗 <25% 28 6 7.14 7.14 3.57 3.57 3.57 28.57 3.57 3.57 10.71 21.43 25%~75% 59 5 6.78 10.17 3.39 1.69 3.39 3.39 1.69 1.69 1.69 8.47 >75% 21 2 9.52 4.76 — — — 4.76 — — — 9.52
5.CPK峰值及CKAUC的组间比较(表3):酶峰虽有随恢复程度降低,酶峰呈增高的趋势,但差异均未达到显著界值。 表3 三组CPK峰值及CKAUC测定结果及比较(±s)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14C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