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小脑定位体征的小脑梗塞临床与MRI分析 |
|
有小脑、脑干梗塞,11例为单纯小脑梗塞。其主要症状为:眩晕、呕吐、复视、眼球运动障碍、感觉(偏身、交叉性)减退、偏瘫、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周围性面瘫、眼震等;少数病例伴有霍纳征、巴氏征、昏迷等。 3.临床表现为颈内动脉系统病变者18例,占28.57%(18/63)。MRI检查其中8例同时伴有小脑、脑干、大脑半球梗塞,10例伴有小脑、大脑半球梗塞。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呕吐、偏瘫、偏身感觉减退、巴氏征阳性,少数病例伴短暂性意识丧失、霍纳征、脑膜刺激征等(其中伴发蛛网膜下腔出血1例、脑出血1例)。 二、无定位体征小脑梗塞的病变部位、病灶大小 根据MRI检查结果,小脑梗塞的部位、病灶大小如附表所示。
附表 无小脑定位体征的小脑梗塞病灶部位及大小
部位 例数 百分数(%) 腔隙性梗塞 非腔隙性梗塞(>1.5cm) 脑干梗塞 例数 病灶数 例数 病灶数 PICA供血区 19 30.16 7 9 12 12 3 AICA供血区 6 9.52 6 6 0 0 5 SCA供血区 15 23.81 8 11 7 7 10 PICA与SCA分 水岭供血区 23 36.51 23 27 0 0 6 合 计 63 100 44 53 19 19 24
根据Savoiardo等[1]描述的方法确定PICA、AICA、SCA及分水岭的区域范围。 从附表中可以看出,无体征性小脑粳塞的部位以分水岭区梗塞最为常见,其次为小脑后下动脉(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和小脑上动脉(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SCA)区梗塞。无体征性小脑梗塞灶的大小绝大多数为腔隙性梗塞,共44例(53个梗塞灶),其中分水岭梗塞(23/44例)及小脑前下动脉(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AICA)供血区梗塞(6/44例)均为腔隙性梗塞灶;其次为SCA区梗塞,其中腔隙性梗塞占8例。梗塞灶>1.5cm者共19例,主要见于PICA供血区(12/19例)及SCA供血区(7/15例)。在无体征性小脑梗塞中合并脑干梗塞者24例,其中13例有脑干受累的症状与体征,11例无脑干体征。合并脑干梗塞的无体征性小脑梗塞中以AICA供血区比例最高(5/6例),其次为SCA供血区(10/15例),PICA供血区最低(3/9例)。 三、预后 本组63例病人中62例经药物保守治疗好转,1例临床表现为脑梗塞、昏迷,经抢救无效死亡。 讨论
小脑梗塞的临床表现缺少特异性,诊断较困难,以往一直以为本病较少见,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小脑与脑干在解剖学上紧密相邻,供应小脑血供的血管同时也供应脑干,因此当小脑发生缺血病变时,可因为合并脑干梗塞而掩盖其症状,或因小脑梗塞压迫脑干或昏迷而难以发现小脑体征。再者脑干梗塞与小脑梗塞有些相同的症状以及某些部位的小脑梗塞确无定位体征,因此小脑梗塞的诊断比较困难。近几年随着MRI临床广泛应用,小脑梗塞的发现率有所提高,国内外文献均有所报道,但其中无体征性小脑梗塞的发病情况国内尚缺乏较大病例数的研究。 无体征性小脑梗塞的发病情况不明,Macdonell等[2]报道30例小脑梗塞中8例无小脑体征。而国内龙洁等[3]报道15例小脑梗塞中7例小脑体征不明显。本组病例中无小脑体征性小脑梗塞63例,占所有小脑梗塞的72.41%。本组中无定位体征性小脑梗塞的发病率比文献记载高,其原因可能与我们近年来对无症状性脑梗塞和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中脑梗塞的发病率进行了一系列研究有关[4],对脑血管病患者和可疑患者进行MRI检查较普遍,这也说明无小脑定位体征的小脑梗塞相当常见。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头痛患者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活性变化的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系统性红斑狼疮高血压的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