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的诊治 附15例报告

未行术前定位检查,而行双侧甲状旁腺探查;6例根据术前B超及数字减影检查定位而行术中患侧探查,结果均为单发腺瘤。最大5cm×4cm×3cm,重22g,最小2cm×1cm×1cm。腺瘤位置:4例位于左下,7例位于右下,3例分别异位于右胸锁关节后、右颈动脉鞘内及纵隔内。术中行冰冻切片,病理结果均为腺瘤。
  术后情况:术后4例出现抽搐,术后第一天查血钙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下降最多达1.5mmol/L。术后11例得到随访,随访率84%,随访时间6个月~13年,平均随访7年。术后下肢无力、行走困难及骨关节疼痛等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未发现复发病例。

讨论

  一、甲旁亢的诊断
  甲旁亢的诊断主要依赖于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
  1.症状学:甲旁亢起病缓慢,临床主要表现为骨骼、泌尿系、神经精神症状。全身骨关节疼痛主要以四肢、脊柱、背部多见。由于血钙增高,神经肌肉应激性下降,引起肌力下降,出现四肢无力、行走困难、吞咽困难等。泌尿系结石可出现肾绞痛、血尿等症状。患者往往以上述症状就诊,因而易被误诊为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甚至脊髓病变,或单纯诊断为泌尿系结石而将原发病漏诊。本组7例病人以双下肢乏力、行走困难及疼痛就诊,被误诊为风湿性关节炎或脊髓侧索病变。4例表现为全身骨关节疼痛而被误诊为骨科疾患。国内报道38例甲旁亢有33例被误诊[2],可见增加对本病的认识甚为重要。甲旁亢除上述表现外尚可出现全身普遍骨脱钙,骨骼畸形呈结节状增厚、弯曲,有时发生病理性骨折。本组无单纯肾型表现,仅1例为肾骨型,表现为骨关节疼痛并泌尿系结石,与文献报道甲旁亢60%表现为肾型不符。泌尿系结石有2%~10%为甲旁亢所致[3],因此,对多发结石及反复出现的泌尿系结石应引起注意。近年来,随着对甲旁亢认识的提高,经血钙、磷筛选无症状型甲旁亢发现者逐渐增多。
  2.甲旁亢的定性诊断:高血钙、低血磷和尿钙增高是诊断甲旁亢的主要依据,尤以血钙测定为发现甲旁亢简便易行的方法,特别是测定血清游离钙最为可靠。反复而持续的血钙增高,往往提示有甲旁亢的可能。因此,对有泌尿系结石、病理性骨折、持续性骨关节疼痛、肌无力者均应常规测定血钙、磷,以防误诊或漏诊。PTH增高是诊断本病的确切依据。
  3.定位检查:甲状旁腺瘤的术前定位是比较困难的。因为甲状旁腺瘤体积小,位置隐蔽且变异多,术前甲状腺触诊很少能触及瘤体。本组仅3例术前触诊摸到甲状旁腺瘤,其位置、大小与手术探查基本吻合;为了使手术更具有针对性,多数学者主张术前采用非损伤性定位探查,包括B超、CT、MRI、放射性数学减影扫描[3]。我们认为这四项检查中B超检查更为简便可靠,灵敏度高,可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如B超未测到可再行CT或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协和医院张晋熙[4]报告B超甲旁瘤检出率高达95.5%。但B超有其局限性,影响因素主要有:①肿瘤的大小。一般肿瘤小于200mg难于发现,而肿瘤大于1g或直径大于1cm则易于发现。②肿瘤的位置。甲旁瘤位于正常位置的检出率则高,位于纵隔、胸骨、锁骨后等异位腺瘤检出率则较低。而CT、MRI则对后者检出率较高。③检查者的经验。需了解甲状旁腺及甲状腺正常位置及异位所在。④甲状腺有无结节。如甲状腺无结节则甲状旁腺瘤易探查到,如有结节二者易混淆[5]。核素扫描为特异性功能显像,阳性率高,对于异位腺瘤定位好,但检查费用昂贵,可用于B超检查阴性者。术前诊断甲旁亢究竟由腺瘤、增生或癌所引起是困难的,从B超检查来看,三者在回声特性上无明显差异。有作者报道在超声引导下行细针穿刺病理学检查,31例中有10例检出为腺瘤。因此,此法对于术前明确为腺瘤或增生有一定帮助。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膈肌原发性血管瘤合并反复胸腔出血一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合并非何杰金淋巴瘤一
    伴发干燥综合征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
    儿童多发性硬化九例分析
    完全性甲状腺异位症二例诊治体会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治疗中的几个
    静脉普罗帕酮和毛花甙C转复阵发性非瓣
    阿伦膦酸钠防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疗效
    白细胞介素1  肿瘤坏死因子 在膝关节原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血小板生成
    2例自发性脑脊液鼻漏患者的护理
    左心房原发性恶性肿瘤1例
    脑室外引流治疗继发性脑室出血分析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