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BiPAP呼吸机治疗COPD并发 型呼吸衰竭的疗效观察及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

例,其中男性32例,平均年龄67±5岁(41~74岁),女性11例,平均年龄61±5岁(55~68岁),均并发Ⅱ型呼衰,经低流量持续吸氧及应用呼吸兴奋剂治疗不能纠正,而予以BiPAP呼吸机通气治疗。
  二、方法
  无创性机械通气应用美国Respironics(伟康)公司生产的S/T-D型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呼吸机。心电监护仪及创伤血压监测用美国惠普公司的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控制液体入量应用德国BYAUN输液泵。对纳入试验的病人,在行BiPAP呼吸机通气前24小时开始维持液体入量稳定,同时予以心电监护和桡动脉穿刺监测血压变化。其他治疗如抗感染、平喘、祛痰等临床常规进行。
  BiPAP呼吸机通气开始前,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口鼻面罩,用软帽或橡皮帽固定防止漏气。连接BiPAP呼吸机,工作模式设定为压力支持(S或S/T模式),备用呼吸频率16次;吸气压(IPAP)自0.98kPa开始,在半小时内逐渐增加至1.57~1.77kPa;呼气压(EPAP)设定为0kPa;氧流量2L/min。为防止重复吸入CO2,在口鼻面罩处加用单向阀。在开始通气前及通气后4小时,分别测定其中心静脉压(CVP)、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潮气量(VT)、呼吸频率(RR)、每分钟通气量(VE)及pH值、PaO2及PaCO2的变化,以观察其对循环、呼吸系统的影响。
  三、统计学处理 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BiPAP呼吸机通气前后呼吸循环系统相关变化见表1、2。

表1 BiPAP呼吸机通气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CVP(kPa) SBP(kPa) DBP(kPa) HR(次/分)
治 疗 前 0.83±0.03 17.3±0.7  9.7±0.5 99.0±4.3
治疗4小时 0.89±0.07 17.1±0.5 10.3±0.4 87.0±3.6
P值 >0.05 >0.05 >0.05 <0.05


表2 BiPAP呼吸机通气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观察项目 VT(ml) RR(次/分) VE(L/min) pH PaO2(kPa) PaCO2(kPa)
治疗前 315±77 24.0±5.1 6.3±2.1 7.3±2.0 7.3±1.6 9.3±1.6
治疗4小时 490±101 16.7±2.3 8.7±2.3 7.4±2.1 11.9±2.1 8.0±0.6
P值 <0.01 <0.01 <0.05 <0.05 <0.01 <0.01


  BiPAP呼吸机通气前后,除心率有明显下降外(P<0.05),血压和中心静脉压则保持相对稳定。
  表2显示BiPAP通气可显著改善潮气量、通气量,对提高动脉氧分压及纠正高碳酸血症有明显作用(P<0.01)。
讨论

  一、作用机制
  双水平气道正压力通气(BiPAP)的实质为无创压力支持通气。以往有创性机械通气常用的辅助呼吸/控制呼吸模式均需医务人员设定潮气量、呼吸频率等参数,但在有自主呼吸而不适合用同步呼吸通气模式的患者,常常引起自主呼吸与机械呼吸对抗,进而导致呼吸肌疲乏,需要撤离呼吸机时又撤不下来。压力支持通气则不同,它主要是作为一种压力辅助通气方式。医务人员设置的正气道压力辅助通气方式的始动因素源于患者的自主呼吸,在患者自主呼吸较稳定的前提下,每次吸气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力支持,以增强吸气,达到适当通气量,减少呼吸频率,并克服了病人自主呼吸与机械通气相对抗的缺点,从而降低病人自发呼吸作功和氧耗量[1],对病人疲乏呼吸肌的修复起到重要作用[2~4]。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APA微囊对免疫细胞和细胞因子隔离效应
    Lipo PGE1对冠心病患者红细胞最大变形
    BiPAP呼吸机经鼻罩通气治疗COPD并 型呼
    AUTO CPAP治疗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
    BiPAP呼吸机经鼻罩通气治疗COPD并 型呼
    AUTO CPAP治疗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
    苯那普利对糖尿病大鼠肾皮质p21CIP1蛋
    核转录因子kappa B的研究进展
    PACU病人拔管前后应用盐酸奈福泮的临床
    PACU病人拔管前后应用盐酸奈福泮的临床
    GdDTPA增强MRI对脑囊虫病诊断价值
    血浆脂联素水平与冠脉病变及PWV ABI的
    甲亢患者甲状腺次全切除前后血浆Lp a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