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脊髓损伤后对大鼠骨质的影响

3.47±0.37
165.70±86.40*  2.41±0.09
 3.46±0.22
131.10±48.20 2.54±0.11
3.52±0.30
169.60±65.70*

  *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
表2 脊髓损伤后骨矿改变(n=6) (±s)


项 目 1个月 2个月 3个月
Sham-Con Exp Sham-Con Exp Sham-Con Exp
BMC(g/cm)
BD(g/cm2) 0.155±0.035
0.104±0.027 0.142±0.013
0.075±0.024* 0.141±0.026
0.127±0.035 0.142±0.020
0.079±0.021* 0.164±0.043
0.129±0.029 0.153±0.013
0.065±0.029*

  *与实验组比较P<0.05
3 讨论
  在临床上常看到脊髓损伤后患者最明显的改变为双下肢肌肉瘫痪,对骨质的改变情况仅通过X片来定性的进行观察,很少有对骨质进行定量分析。由于脊髓损伤后双下肢肌肉发生废用性萎缩,肌肉的运动减少,相继发生骨矿丢失,骨矿的改变使下肢肌量及肌力减少。肌量与肌力是影响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骨骼肌机械负荷增加是通过压电刺激成骨细胞活性增加, 运动使生长因子释放增加,也使成骨细胞活性增加,骨形成增多[3]。本实验结果支持这一推断,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第1、2、3个月间,血清AKP活性增高,使骨的转化增加,这种骨转化作用不是成骨的增加,是破骨细胞活性的增高导致的骨质丢失,血清Ca、P含量变化不明显,这可能是Ca和P对骨丢失的反应不敏感,仅测量Ca和P含量不能及时反应出骨丢失情况。由于BMC的改变受到骨宽度的影响,BD为单位面积内骨矿含量,消除了骨宽度的影响,相对比较恒定。BD的测量结果说明,在脊髓损伤后1个月,BD变化比较明显,在以后骨丢失保持恒定水平。这说明脊髓损伤后下肢骨质在早期进展迅速,到一定的时间后,骨的变化缓慢,这种变化与骨量的丢失规律基本相似[4]。
  另外运动与雌激素水平有关,运动能促进血清内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的生理刺激,其增加量和运动强度有关[5]。运动能使雌激素代谢清除率降低,使血清内雌激素水平增加[6],在脊髓损伤后,下肢及全身的运动量明显减少,更加重了骨质的丢失,因此脊髓损伤患者除对局部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外,还要提高机体的整体运动水平,这样不仅通过压电刺激作用提高血清内雌激素水平,还可促使成骨活性增加,提高骨量。
作者单位:兰州医学院骨科研究所 兰州 730030

参考文献

1 阎景龙,戴克戎,裘世静.卵巢切除和固定对大鼠松质骨结构的影响.中华骨科杂志,1995,25:273
2 戴力扬,张嘉.男性骨质疏松.中华骨科杂志,1995,15:302
3 夏亚一,赵慧.切除家兔性腺对骨代谢的影响.中国骨质疏松杂志,1996,2:22
4 Jurkowske JE, Varian hormone response to exercise. J Appl Physiol, 1978,44:1
5 Keizer HA. Influence of physical exercise on sex hormone metabolism. J Appl Physiol, 1978,48:765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协同刺激因子B7在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和I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内毒素诱导的肝细胞及枯否细胞凋亡与肝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概念问题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的CAG三核苷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