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脊髓损伤后并发下肢骨折10例分析

保护机制丧失和关节活动度受限使骨干成为单独受力的杠杆是下肢骨折发生的又一原因。众所周知,正常人的下肢有良好的肌力,姿势变换和承受外力作用时又有低级中枢控制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和高级中枢参与的姿势反射以及小脑的协调性调节与骨骼的支撑作用相辅[4],减少了骨干承受的扭转暴力和弯曲暴力。而脊髓损伤患者由于肌力和高位中枢调节功能丧失、低位中枢控制的反射紊乱,下肢无论以任何角度支撑躯干都类似单独受力的杠杆,骨干应力集中而无缓冲,而且不同程度的关节挛缩和异位骨化(本组中6例)使关节顺应性减低使“杠杆”进一步变长,加重了这种负效应,这种综合的作用使骨折有可能发生。本组10例患者中有4例股骨干骨折发生在功能训练中。在分析骨折原因时我们复习了患者骨折前髋膝关节活动度记录,都在10(伸)~90°(屈)之间。同时本组有6例患者患侧的髋关节或膝关节周围发现异位骨化,都在不同程度上限制了关节活动,从而使被动活动时骨干近似杠杆,中间部应力集中,易于骨折。
  由于下肢感觉的完全丧失,骨折发生后患者无不适主诉,给早期发现带来难度。因此当患肢出现不明原因的肿胀时就应注意并详细追问外伤史,值得注意的是轻度的外伤在正常人可能不发生骨折,而在此类患者中则有危险。除了常规X线拍片可以确诊并分型外,患肢肌张力高于对侧、出汗多及外伤时的响音也是早期发现此类下肢骨折的主要线索[5]。
  一些脊髓损伤的患者在接受脊柱手术并渡过急性期后,出于自尊常迫切希望摆脱对他人的依赖,受这种心态的驱使,在上肢肌力不够良好的情况下便开始借助轮椅而使活动范围大大增加,陪员及护理人员也因此而疏于监护,这是截瘫患者意外的多发期,大约为伤后近1年。而从骨折发生的情况看,有过度的被动训练、过早独立活动。认识这一规律,加强早期适当的功能训练及药物治疗骨质疏松,防治异位骨化和关节挛缩并予以及时的心理疏导,有助于减少下肢骨折的发生。
  关于脊髓损伤并发下肢骨折的治疗,作者主张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方法。过去由于患者骨质疏松给内固定术带来一定困难,国外报道多采用保守疗法,如石膏或牵引等[6]。这些方法的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固定不可靠,关节制动时间长、皮肤护理困难、易于出现并发症,这都有碍于康复训练,甚至使已获得的康复效果丧失殆尽。因此作者认为尽管骨质强度及异位骨化等问题给内固定术带来失败的可能,但在积极治疗的思想指导下,周密的术前讨论,精确的内固定物选择,准确的术中操作仍可使大部分手术获得成功,术后患者可早期恢复康复训练。本组病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3例长螺旋型股骨干骨折选用了髓内钉;另3例短螺旋型、3例短斜型股骨干骨折和1例胫骨干短斜骨折选用了加压钢板,手术过程顺利,术后2周拆线,平均6周离床,8周拍片均有临床愈合,平均随访20个月,无1例因再发骨折或出现内固定物松动而再次手术。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内源性一氧化氮在大鼠应激性胃粘膜损伤
    协同刺激因子B7在药物性间质性肾炎和I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选择性抑制剂对大鼠
    内毒素诱导的肝细胞及枯否细胞凋亡与肝
    胸腰段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热应激反应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肺损伤的影
    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概念问题
    外伤性上矢状窦中后2/3段损伤四例
    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与治疗(附19例报告
    运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检测大鼠缺氧缺血
    遗传性脊髓小脑型共济失调的CAG三核苷
    常用化疗药物致兔耳缘静脉损伤实验观察
    有关颅脑损伤病人护理诊断临床应用探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