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部骨折有关问题探讨 |
|
倪增良 祝 健 周根掀 章 进 徐建军 唐海军
摘要 目的:总结应用Richard钉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探讨解决办法,提出治疗效果。方法:回顾了得到随访的49例以Richard钉治疗的股骨粗隆骨折病例,综合评价治疗结果,分析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并发症及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处理方法和治疗体会,强调选择适宜病人,正确导针的位置和方向,术中拍片,有效的术后锻炼等因素重要性。结果:优良率为91.8%。结论:Richard钉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股骨粗隆骨折方法,特别是适合于老年病人,具有固定坚强,患者可早期活动,功能恢复好且快的特点。 关键词 骨折 鹅头钉 内固定 并发症
加压滑动鹅头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已普遍应用于临床,是一种定型的内固定钉[1],大部分报道疗效好。自94年起,我院共收治63例,随访49例半年至4.5年,按韩一生综合评估方法[2],优良率为91.8%,效果满意。现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加以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共49例,男性27例,女性22例;年龄最大为88岁,最小21岁,平均为67.8岁,其中65岁以上31例;均为外伤所致(含2例病理性骨折)。根据天津医院的分型[3]:Ⅰ型13例,Ⅱ型22例,Ⅲ型6例,Ⅳ8型,除1例外,其余均为新鲜骨折。合并症:慢支肺气肿25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5例,贫血37例(心电图提示有心律失常、T波改变、传导阻滞者35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1例。 术前作内科准备,以增加对手术的耐受性;常规骨牵引,直到X线显示骨折已复位。我们体会,股骨粗隆间骨折若术前能牵引复位,术中很易复位,一些粉碎性骨折病例,若术前没有充分牵引,术时复位难度明显增大。所以术前牵引必须充分,直至X线提示骨折已复位为止。 进钉点选择和导针角度的确定至关重要。我们在显露大粗隆及其下的骨皮质后,牵引复位,再将患肢维持在外展30°内旋20°,这样以水平方向穿入导针,基本都在颈内。先在术前确定的进钉位置,根据所选钢板角度,以角度尺确定进针方向,穿击入一枚克氏针,方向必须准确,它直接关系到侧方钢板能否与股骨干紧贴,甚至将股骨粗隆固定在内翻或外展位[4];然后在其前后或上下相距0.5~1.0 cm的位置再击入克氏针3~4枚,克氏针方向要保持一致,克氏针在穿过骨皮质后即可以锤子击入,以增加手感。术中拍片,选择位置最佳(靠近股骨颈后下方)的一枚作为导针,并根据在其前端在股骨头内的位置确定粗螺纹钉的长度。扩孔时最好使用电钻或先用电锯开窗,避免用暴力将进钉处的骨皮质凿碎或劈裂,使Richard钉失去支撑点,特别是对局部粉碎骨折的病例,这点尤为重要。螺纹钉的前端具有自攻性能,组合绞刀扩孔的深度可短于螺纹钉的长度1.0~1.5 cm或更短,这样旋入后很牢固,钉尖以在股骨头软骨面下1 cm、而钉尾刚好进入股骨外侧皮质为宜,粗螺纹钉过长不仅没有加压作用,而且容易穿透股骨头的软骨面;避免反复进退粗螺纹钉,这样粗螺纹钉在钉道易松动;加压可在旋紧螺纹钉时进行,也可上好钢板后进行,一般以后者为主,但一些粗隆部粉碎性骨折同时有小粗隆分离的病例,过度加压反而可引起髋内翻,还会使原来长短合适的粗螺纹钉相对变长而穿出股骨头的软骨面,在2例钉过长的病例中,其中1例即为过度加压所致。固定后切口常规放负压引流管。 术后次日可坐起,活动患肢,切口疼痛缓解可坐床边伸屈膝关节,锻炼股四头肌。稳定型为3~4周开始负重,不稳定粉碎型负重时间适当延迟[5]。 结果:根据韩一生的主观症状、双下肢客观体征及系功能恢复综合评分,优33例,良12例,可2例,差2例。
讨 论 病人的全身情况如伴随症,原有严重的心肺疾病、中风、高龄而伴有老年性痴呆等伤前缺乏生理处理及活动能力,术后因原有的疾病而不能离床,或根本不可能在床上坐起的,更谈不上患肢功能的恢复,这种病人手术风险大,除能达到骨折稳定,减轻病人的疼痛外,无其他价值;且由于病人缺乏应有的合作,切口的敷料也经常被撕去,大小便经常污染切口,切口感染机会明显增多,本组有3例发生浅表感染。1例因不能配合锻炼而功能恢复差。 术前必须对家属讲清锻炼对功能恢复的重要性,许多病人家属以为手术后功能可自行恢复,而忽视了病人早期离床是必须在他们的帮助下进行的。尽管一些病人身体状况很好,但由于骨折时多为轻微外伤甚至是平地滑倒所致,所以害怕再次骨折、术后早期切口疼痛及肢体的活动不便,使病人不敢轻易活动离床,有的干脆卧床等待功能恢复,这样该钉治疗所具有允许早期下[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更年乐冲剂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妇女32例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自发性气胸行胸腔镜肺大泡结扎法的治疗及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