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发性脑干出血25例的临床与CT MRI分析 |
|
潘旭初 王秀娟
摘要 探讨原发性脑干出血的临床与CT、MRI的改变。本文统计25例,其中中脑出血4例,桥脑出血20例,延脑出血1例。经内科治疗后,基本痊愈8例,显著进步6例,进步2例,死亡9例,从而对该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进行新的认识。 关键词 原发性脑干出血 临床CT MRI
自从CT、MRI应用于临床,对脑干出血诊断率明显提高,使人们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观念,从而对该病的临床特征、预后重新进行认识,本文总结我院1992年10月至1998年12月收治25例脑干出血患者,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本文男18例,女7例,年龄36~85岁,平均年龄65.7岁,既往有高血压病19例,其中脑梗塞病史4例,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3例。急骤起病17例,亚急性起病8例。中脑出血4例,桥脑出血20例,延脑出血1例。 2.主要症状 起病时头痛11例,眩晕12例,呕吐15例,眼球运动障碍18例(其中双眼向病侧侧视麻痹14例,表现为一侧或双侧眼球内收或外展运动障碍4例),复视3例,瞳孔改变13例(其中扩大5例,缩小8例),昏迷11例,球麻痹9例,颈部抵抗7例,交叉性瘫6例,四肢瘫9例,偏瘫5例,表现颅神经麻痹5例;合并肺部感染3例,上消化道出血7例。 3.CT、MRI所见 25例首次CT扫描距发病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9天,24小时内扫描17例,24至72小时扫描5例,3天以后扫描3例。经CT证实脑干出血23例,23/25(92%),对头颅CT扫描阴性2例与桥脑少量出血的5例,分别作MRI检查,7例全部证实为脑干出血,7/7(100%)。按多田氏公式计算,经CT证实中脑被盖部出血3例,出血量约0.8~2.5 ml;经MRI证实左中脑脚底部出血1例,出血量约0.92 ml。经CT证实桥脑出血15例;经CT、MRI共同证实桥脑出血5例,出血量分别约0.53~13 ml。从横向看桥脑中央部6例,被盖基底部9例,被盖部5例;从纵向看扩展到整个脑干5例,扩展到中脑2例,扩展到延脑2例,破入脑室8例,脑池11例。经MRI证实延脑出血1例,延脑上部近桥脑处左侧出血约0.59 ml。 4.结果 本文25例全部内科保守治疗,经降血压,降颅内压及对症处理。住院时间3小时~56天。基本痊愈8例(中脑出血3例,桥脑出血5例)。显著进步6例(中脑出血1例,桥脑出血4例,延脑出血1例)。进步2例,为桥脑出血。死亡9例,均为桥脑出血,并扩展到上、下脑干或全脑干,死亡率9/25(36%)。
讨 论 病因分析 原发性脑干出血常见病因为高血压、血管畸形。本文报告23例发生于50岁以上,22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心脑血管病。因高血压可使动脉发生透明样变性、纤维素性坏死,产生局部扩张,引起夹层动脉微动脉瘤,病损后局部动脉在血压的冲击下易产生破裂导致出血,故高血压病为首发因素。50岁以下2例,以往无任何疾病,因未作血管造影,难以证实,但首先考虑脑血管畸形可能。 出血量与部位 原发性脑干出血好发于桥脑。本文病例桥脑出血20例,而且9例死于桥脑为核心的脑干出血。出血量为3~13 ml,不同程度破入脑室、脑池,造成脑室系统压力增高,因此昏迷多见,即出血量>3 ml以上预后就差。其余11例大多发生在被盖和中央部,出血<3 ml,预后较好,故出血量与出血部位与死亡率有密切关系。 部位与临床 脑干组织结构解剖生理复杂,因此临床表现常缺乏同病变部位相应的典型体征[1]。典型的桥脑出血表现为:起病迅速、昏迷、高热、恶心呕吐、“针尖样”瞳孔、交叉性瘫或四肢瘫。但目前临床上不典型脑干出血增多,尤其是CT与MRI广泛应用,对脑干各部位出血的表现均有新的认识。首先亚急性起病并不少见,近年来国内文献有陆续报道。因为面神经核位于桥脑下部被盖部的腹外侧区,如桥脑中部以上损伤一侧皮质脑干束,便发生对侧的核上性面瘫[2]。表现为颅神经麻痹,中脑被盖部出血等。其中1例为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和对侧上直肌麻痹,另一例表现为病侧提上睑肌及眼内肌轻度麻痹,被误诊为重症肌无力,发病后第9天。经CT检查而确诊。陈氏报道[3]这种眼肌麻痹考虑为核心或髓内根丝病损,是小灶性出血改变所致。延脑出血1例,表现为Wallenberg综合征和伸舌左偏和左侧Bell.s麻痹,主要病变累及部位延髓外侧和延髓后部,未见长束损害症状,可称延脑外侧联合综合征[4]。由于未累及中央管周围延髓网状结构,因此生命中枢未受抑制[5]。 CT、MRI对脑干出血诊断价值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限制性心肌病的超声诊断 下一个医学论文: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中的应用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