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c b比率及AI评价DDH治疗后髋臼的发育 |
|
°、10°、7.5°、4.5°。健侧6个年龄组分别平均下降4.5°、6°、5.5°、7.5°、5°、5.5°。治疗复位1年后,患侧AI平均减少3.3°;健侧下降1.2°。治疗2年后,患侧AI平均减少1.9°;健侧下降1°。治疗3年后,患侧AI平均减少1.7°,健侧下降1°。3岁以上治疗后,患侧AI平均每年减少0.7°左右;健侧AI平均每年下降0.5°左右。复位后患侧髋臼发育速度1年之内最快,1~3年较快,以后逐渐减慢。健侧髋臼发育此特征不明显。健侧和患侧治疗半年前后AI的比较P值均<0.01,差异有显著性。DDH患侧治疗后c/b比率明显下降(P<0.01)。DDH健侧c/b比率随年龄增长没有明显改变(P>0.05)。c/b比率正常值:<0.8;半脱位:0.81~0.9;脱位:>0.91。c/b比率下降的幅度可提示髋关节的发育和复位情况。治疗结果良好者c/b比率下降至正常值以下并一直维持在此范围内,而治疗结果不良者c/b比率在正常值以上,并逐渐偏离正常值,有上升趋势。
表1 AI变化
年龄 n 患 侧 健 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4~12个月 12 38° 23° 28° 23.5° 1岁 39 35° 21° 27° 21° 2岁 38 34° 21° 25.5° 20° 3岁 36 30° 20° 26° 18.5° 4岁 14 28° 20.5° 22° 17° 5岁 12 26.5° 22° 21.5° 16° 合计 151 31.9°±4.45° 21.3°± 1.08°** 25°± 2.67 19.3°± 2.75°**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表2 c/b比率的变化
年龄 n 患 侧 健 侧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4~12个月 12 1.06 0.79 0.72 0.72 1岁 39 1.02 0.73 0.70 0.68 2岁 38 1.07 0.76 0.77 0.76 3岁 36 1.11 0.80 0.68 0.69 4岁 14 1.03 0.75 0.74 0.72 5岁 12 1.17 0.80 0.76 0.76 合计 151 1.08 ±0.04 0.77 ±0.03** 0.73 ±0.04 0.72 ±0.04
与治疗前比较: **P<0.01
3 讨论 c/b比率是衡量股骨头同心复位的可靠指标,它可以作为预测DDH治疗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能更直接地反映DDH治疗后股骨头复位的变化趋势,预测髋臼的发育。c/b比率<0.8,提示髋关节脱位治疗后同心复位,髋臼发育良好;在0.81~0.90时,提示髋关节半脱位,髋臼发育欠佳;>0.91,提示髋关节完全脱位,髋臼发育差。c/b比率值越大,提示脱位程度越严重,髋臼发育越差。这些数值并非是恒定的,故需要动态观察。当c/b比率维持在正常值以上,有上升趋势时,提示股骨头未达到同心复位,髋臼未得到有效的生物及力学刺激作用。此时应放弃保守治疗,尽早手术治疗,以免错失手术时机。国内外有用股骨头中心距离(CHDD)来观察DDH治疗后髋臼发育的情况〔1〕。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颈椎形态学及骨密度变化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多元文化护理用于ICU综合征的预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