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骨质疏松的颈椎病患者颈椎形态学及骨密度变化 |
|
低于正常值。 所有病例均经询问病史、入院检查排除代谢性骨病、慢性肝肾疾患以及长期服用影响骨代谢药物者。对照组:正常学员20名。男15例,女5例,年龄21~23岁(平均21.54岁±0.96岁)。两组45例均由西京医院放射科在同一条件下摄颈椎侧位片,并由同一位医师进行测量。
表1 各椎体矢状径比值测量结果(±s)
分组 n 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 合 计 C3 C4 C5 C6 正常组 20 0.913±0.067 0.858±0.093 0.826±0.065 0.822±0.058 0.855±0.073
疏松组 25 0.671±0.111* 0.599±0.126* 0.542±0.122* 0.554±0.144* 0.592±0.118*
与正常组比较: *P<0.05
表2 各椎体骨密度测量结果(±s)
分组 n 骨密度(g.cm-2) 合 计 C4 C5 C6 正常组 20 0.678±0.060 0.699±0.051 0.692±0.048 0.690±0.053 疏松组 25 0.835±0.084* 0.842±0.091* 0.795±0.074* 0.824±0.083*
与正常组比较: *P<0.05
1.2 测量方法 X线片测量:测每位患者C3~6椎体侧位上中下矢状径,椎体后方椎管上中下矢状径。按下列公式计算矢状径比:矢状径比=椎管平均矢状径/椎体平均矢状径。BMD测量:应用美国 Hologic公司QDR-2000型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DEXA)。以测定腰椎侧位BMD方式,测定C4~6侧位椎体中部松质骨的BMD,包括边缘皮质骨。
2 结果 两组椎体与椎管矢状径比和椎体BMD测量结果见表1、2。 正常组和疏松组各椎体矢状径比、BMD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通过颈椎体矢状径比和BMD变化的相关性分析呈负相关(r=-0.471 8, P=0.012 0),提示骨质疏松与颈椎病关系密切。
3 讨论 颈椎体和椎管矢状径测量结果显示疏松组比值变小,差异有显著性(P<0.05),表明脊椎发生了形态变化即椎体矢状径变大而椎管矢状径变小。原因是由于骨质疏松和退形性改变。目前认为骨质疏松椎体变形的原因与两种因素有关:①骨小梁显微结构的退形性改变。骨质疏松时,骨转换呈负平衡,从而导致骨小梁变细,骨体积下降甚至某些骨小梁穿孔、消失。骨小梁的稳定性不仅取决于骨量的大小, 还取决于其三维构筑和小梁之间的连接程度〔1〕。由于显微结构的退形性改变,而椎体的总体负荷没有变化,残存的骨小梁所承受的应力相对增大,骨的抗压强度下降,从而使得骨折的危险性增加。②显微骨折。由于这种显微骨折不能完全修复,当达到一定数量时,松质骨的力学强度明显下降,从而导致骨折、椎体变形。 BMD是指单位面积内骨矿物质含量的多少。 目前骨密度测量在诊断骨质疏松方面是一个较为常用的指标。通常认为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值是下降的,但是从表2中发现,颈椎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反而升高。国内外有学者〔2~4〕在研究DEXA测量腰椎BMD时也发现类似现象。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①椎体变形。骨质疏松致椎体变形后其矢状面面积不变或变小,但横径却变大。椎体内松质骨小梁由于力学强度的下降而被压缩。同时由于微骨折后增生骨的生长及显微骨痂的形成,致使单位面积内骨矿密度相对增高。②退形性变。由于椎体的退形性改变、椎体唇状增生、硬化骨的影响、韧带钙化等,致使BMD升高。另外,测量时包括侧位骨皮质,也可能是原因之一。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颈椎板成形术后的脊髓扩大和后移 下一个医学论文: 用c b比率及AI评价DDH治疗后髋臼的发育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