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42例临床分析 |
|
王晓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是小儿主要传染病之一。随着预防措施的普及,10余年来本地区已无流行性发病,但每年均有散在病例发生。现将我院自1989年1月至1998年12月收治的42例流脑进行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2例中男30例,女12例。发病年龄:~1岁6例;~3岁8例;~5岁10例;~7岁12例;>7岁6例。发病月份:1~5月32例,6、7月各1例,11月3例,12月5例。发病地区:偏远山区农村30例(71.4%);平原农村9例(21.43%);城镇地区3例(7.14%)。流脑菌苗接种情况:来自山区的30例中,6例未接种菌苗,20例接种史不详,其他病例均有明确的流脑菌苗接种史。 1.2 临床表现 42例均为急性起病,均有发热,体温~38℃9例;~39℃23例;~40℃10例。头痛20例;呕吐39例,其中喷射状呕吐9例;烦躁23例;嗜睡21例;惊厥6例;昏迷6例;皮肤淤点淤斑38例,其中6例入院1~3天才出现,3例在脑脊液涂片确诊后发现,且数量少,以淤点为主,4例婴幼儿病例始终未出现淤点淤斑。前囟饱满5例,脑膜刺激征阳性12例,血压下降8例,同时脉压差缩小。 1.3 实验室检查 42例均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为15.2×109/L~42.3×109/L,分类中性粒细胞为0.78~0.98。2例暴发型流脑血小板降低,分别为35×109/L和43×109/L。入院时发现淤点者均做淤点涂片,28例(87.5%)找到G肾形双球菌。15例行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检验均呈化脓性改变,其中脑脊液白细胞数除1例为6 344×106/L以外,其余在12 500×106/L~23 200×106/L,分类多核细胞为0.82~0.95。脑脊液涂片15例中10例(66.7%)找到G肾形双球菌,其中4例同时淤点涂片阳性。在38例阳性标本中淤点28例,脑脊液10例。14例(36.84%)找菌时间在1小时以上,其中4例在2小时以上。 1.4 诊断经过 入院前在基层医疗单位仅2例疑诊流脑(4.67%),其余诊为上呼吸道感染者30例(71.4%),过敏性紫癜2例,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例,1例暴发型患者全身迅速出现大片淤斑时尚诊断为青霉素过敏。6~11月发病的5例中3例诊断为中毒型痢疾。入院时32例发现淤点淤斑者均初步诊断流脑,无淤点淤斑者6例诊为上呼吸道感染,4例疑诊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其中6例在入院后1~3天出现少量淤点,此前已有3例脑脊液涂片确诊。4例始终未出现淤点淤斑者,均先诊断化脑,经脑脊液涂片阳性后才确诊流脑。42例中普通型34例;暴发型8例,均为山区农村病例,其中休克型6例,混合型2例。 1.5 治疗及转归 均按传统的治疗方法。抗感染给予青霉素20万~50万U/(kg。d),加磺胺嘧啶100~150mg/(kg。d),分2~3次静脉滴注,于2~3天病情稳定后SD改口服。酌情给予脱水剂及肾上腺皮质激素。暴发型流脑给予快速扩容、纠正酸中毒、强心、吸氧、控制惊厥、脱水降颅压等措施。治疗多顺利,39例(92.86%)痊愈,平均住院8.46天。暴发型中2例混合型患儿入院时已深昏迷,休克晚期,并出现衰竭样呼吸,抢救无效,分别于入院2小时和4小时死亡。1例治疗2天已明显好转,1周时又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自动去上级医院就诊。经随访得知于上级医院予以先锋必等治疗1周痊愈。
2 讨 论
2.1 根据上述资料,说明本地区近年流脑发病特点是 ①均为散发病例;②学龄前儿童发病比例高;③发病地区以偏远山区为主,且重症较多,可能与人群免疫力低及预防措施不完善有关[1];④发病季节虽以冬季为主,但夏秋季发病者亦有相当比例,易被忽视而误诊,本组6~11月份发病的5例中,3例早期误诊为中毒型痢疾;⑤容易误诊,除季节因素外,主要是对散发病例认识不足;部分病例症状不典型,本组71.4%早期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头痛者不足半数;仅21.42%病例有喷射状呕吐;28.51%引出脑膜刺激征;23.81%入院时未出现皮肤淤点淤斑,4例始终未出现淤点淤斑;⑥脑脊液白细胞明显增加,多数在10 000×106/L以上;⑦淤点及脑脊液涂片阳性率高,分别为87.5%和66.67%;⑧暴发型病例比例较高,占19.05%。混合型病例进展快,抢救困难,病死率高;⑨对青霉素加SD治疗敏感,92.86%患者治愈。 2.2 诊治体会 流脑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一般根据临床表现,[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下一个医学论文: 胰岛素联合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 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