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低分子肝素治疗频发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研究

刘举祥 张冬梅 蒋建章 车峰远 冯雪华

  低分子肝素(LMWH)是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期从标准肝素中分离出的分子量较小片断,国内外研究表明LMWH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好,安全可靠[1,2],而关于LMWH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报道较少。为了研究LMWH治疗频发TIA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我院于1996年以来,对LMWH治疗频发TIA疗效及安全性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入选者均为住院患者,并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及神经系统检查。入选标准:①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标准[3];②每日TIA发作≥2次;③治疗前及病程24~48小时后头颅CT无异常。符合下列一条或多条者不被入选:①已知有出血素质或检查有出血倾向的患者;②已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和纤溶剂的患者;③血小板减少症;④头颅CT扫描有脑出血或出血性脑梗死;⑤新近作过手术者;⑥有严重全身疾病及有药物过敏史者。根据上述标准,将符合条件频发TIA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两组。
  治疗组:41例,男25例,女16例,年龄43~79岁,平均(58.4±10.8)岁。颈内动脉系统18例(单瘫或偏瘫10例,感觉障碍8例,一过性视觉障碍2例,偏盲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3例(眩晕20例,复视3例,共济失调3例,交叉性瘫痪2例,猝倒发作2例)。TIA发作频度为(4.4±2.4)次/天,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为(98.0±138.6)分,平均病程(31.6±1.8)小时。
  对照组: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8岁,平均(58.5±9.7)岁。颈内动脉系统16例(单瘫或偏瘫11例,感觉减退7例,偏盲2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4例(眩晕20例,复视2例,共济失调2例,交叉性瘫痪1例,猝倒发作1例)。TIA发作频度为(4.2±1.8)次/天,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97.8±134.9)分,平均病程(32.2±1.6)小时。
  两组年龄、性别、发作类型、发作频度、每次发作平均持续时间、治疗前病程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商品名速避凝Fraxiparine,是法国赛诺菲温莎公司提供,每支0.4ml,10 000 AxaICU,腹部脐旁2cm处皮下注射,两侧交替,每天1次,连用10天。对照组:维脑路通1.0g加入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同时口服肠溶阿斯匹林75mg,每日1次,14天为1疗程。两组同时辅以生理盐水500ml内加胞二磷胆碱1.0g静脉滴注,亦可同时应用抗血压药、降糖药,避免使用其他抗栓剂、抗凝药和其他抗血小板药。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TIA发作停止时间、例数;②观察治疗期间颅内或全身其他部位出血情况;③实验室观察指标:治疗前及治疗后10天监测血常规、出血时间(Bt)、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动度(PA),纤维蛋白原定量并在治疗前后作尿常规及治疗后大便常规及潜血试验。如治疗期间症状加重复查头颅CT。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

2 结  果

2.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与对照组24小时内TIA控制率分别为14(34.1%)和6(15.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3.99,P<0.05);48小时内分别为27(65.9%)和14(35.0%);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71,P<0.01);72小时内分别为39(95.1%)和29(72.5%);两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χ2=7.69,P<0.01)。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比较


组 别 例
数 TIA 发 作 停 止 时 间 脑梗死
<24h 24~48h 48~72h >72h
治疗组 41 14(34.1)△
13(31.7)
12(29.3)
2(4.88)
0

对照组 40 6(15.0) 8(20.0) 15(37.5) 9(22.5) 2(5.0)

  注:()内为百分数

[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粘附分子P选择素单克隆抗体抑制胃癌转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M235T分子变异与2型糖
    9 1C3分子抑制杀伤性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伴低分子量蛋白尿的高钙尿症
    一个三姐妹同患P450c 17 缺陷家系的分
    地塞米松对HUVEC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
    RNA DNA嵌合分子介导的高效基因修复
    神经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和死亡信号的传
    利用RAPD标记构建美洲黑杨 欧美分子标
    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结核杆菌对利福平耐
    胰岛素分泌与糖尿病 从分子到临床
    利用现代细胞分子生物学方法深化对肾脏
    重庆地区HGV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