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崎病28例临床分析 |
|
黄珊
川崎病(KD)是以冠状动脉为主的小血管变态反应性炎性疾病,可使全身各脏器受累,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为严重。是小儿时期冠状动脉心脏病的主要原因。我院于1990年1月至1998年6月共收治川崎病28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男18例,女10例,28例患儿均符合川崎病诊断标准[1]。发病年龄7个月至11岁。其中<4岁23例(82%)。发病季节:1~3月11例,4~6月6例,7~9月6例,10~12月5例。 1.2 临床表现 28例均有发热,热程为1~3周,多为弛张热。指(趾)端红肿,指(趾)甲缘脱屑24例(86%)。皮疹20例(71%),表现为斑丘疹或猩红热样皮疹。球结膜充血、口唇潮红、皲裂27例(96%),杨梅舌27例(96%),淋巴结肿大26例,以单侧多见。有咳嗽14例,腹泻9例,呕吐5例。 1.3 实验室检查 血白细胞>10×109/L19例(68%),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轻度贫血15例(54%),中度贫血8例(28%)。血小板>30×109/L17例,在病程第7~25天升高,到病程26天后除5例未复查外其余12例均降至正常。血沉正常5例,增快16例,6例在治疗2周左右复查正常。心肌酶检查6/7例有改变。CRP正常6例,升高13例,4例在治疗2周后复查正常。查心电图24例,窦性心动过速20例,T波及ST段改变7例。3例作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血培养22例均阴性。胸片检查:支气管炎8例,肺炎5例。 1.4 治疗与转归 本组病例全部选用阿斯匹林治疗,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根据患者经济条件选用。阿斯匹林50mg/(kg.d),分2~3次口服,热退后减至5~10mg/(kg.d),2月后停药。静脉丙种球蛋白1g/(kg.次)×1次。全部病例均于近期治愈。
2 讨 论
川崎病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CLS),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感染和免疫因素有关[2]。日本报道4岁以下发病率约占85%[3],本组病例为82%,与之基本符合。由于川崎病是侵犯多系统的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典型表现者易诊断,不典型者易误诊为败血症、类风湿病等。本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冠状动脉瘤(CAA),可引起血栓性梗塞、狭窄,导致心肌梗死。随着二维超声检查的应用,对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CAD)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冠状动脉损害是决定川崎病预后的主要因素,用二维超声心动图连续观察表明,几乎所有病例均有冠状动脉受累,但大都可自行消退,只有10%~20%后遗有冠状动脉瘤或狭窄[4]。本文3例在病初作了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由于病例太少,不足说明。 治疗的关键是及早控制血管炎,防止冠状动脉瘤及血栓性梗塞的形成。选用阿斯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减少前列腺素生成,从而阻断血小板产生血栓素A2,具有抗炎和抗凝作用,从而防止血栓形成,避免缺血性心脏病。日本学者推荐剂量为30~50mg/(kg.d)[5]。认为大剂量阿斯匹林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前列腺素,促使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且易损伤肝细胞。经对照研究,大剂量与中剂量对预防冠状动脉瘤的效果并无明显差异。 近年来,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时有报道。其机制是阻断异常免疫反应,减少血管内皮细胞的炎症反应,从而预防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国外报道大剂量单剂疗法[(IVIG 2g/(kg.d)]能有效预防CAD发生,使其发生率从20%~25%减至5%以下[6],国内推荐治疗KD、预防CAD的首选剂量为1~2g/(kg.次)×1次,并且认为在病程≤7天是用药最安全、最能预防CAD的最佳用药时间。由于本组用IVIG病例较少,需进一步观察疗效。
作者单位:黄珊(238000安徽省巢湖市人民医院儿科)
参 考 文 献
1,Japan kawasaki disease research committee(1984) diagnostic guidelines of kawasaki disease,4th rev ed.Tokyo,1984 2,Shulma ST,Melish M,Inoue O,et al.Immunoglobulin allotypic markers in kawasaki disease.J Pediatr,1993,122:84 3,Yanagawa H,Nakamura Y,Yashiro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36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