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头痛的精神及药物治疗368例临床分析 |
|
杨福纪 李圣贤 孙敬春 陈新平 蒋萍萍
慢性头痛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偏头痛和紧张性头痛,其发病原因除与体液因素等有关外,与精神和情绪密切相关。下面对我院神经科治疗368例慢性头痛患者应用精神疗法及和药物治疗,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作一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均来自神经科和咨询门诊,符合1988年国际头痛协会诊断标准,患者病程均在1年以上,经体检和头颅CT检查排除脑器质性病变,多数具有焦虑、抑郁、紧张、疑病等心身障碍,部分患者为其他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者。按头痛程度分重度(难以忍受、不能工作)、中度(尚能忍受,但影响工作)、轻度(稍痛、不影响工作),其中各类偏头痛198例,紧张性头痛170例。男106例,女262例,年龄13~68岁,平均28.2岁。 1.2 治疗方法 1.2.1 精神疗法。①解释与诱导:通过诚恳、亲切的语言与患者进行简洁、坦率的交谈,取得患者充分信任和配合,使其了解疾病的性质,协助患者找出自身素质、性格方面的弱点并加以克服。②支持及教育:对部分病员先完成有关检查,包括脑电图、TCD、甚至头颅CT等之后,以肯定的态度告诉患者没有器质性病变,经过治疗目前症状一定会好,以解除患者的顾虑,树立信心。对焦虑或抑郁患者鼓励其倾诉压抑之情,并恰当地予以劝慰。③行为劝阻:对各种不良行为如生活不规律、长期酗酒进行劝阻,鼓励其参加对心身有益的轻松、愉快的活动;培养良好的情趣,对部分焦虑不安者辅以音乐以协调心身功能,振奋精神,消除烦躁和不安,必要时进行生物反馈治疗。 1.2.2 药物治疗:针对患者多具有情绪异常、焦虑及睡眠障碍,我们选用精神安定剂如泰必利、复方地西泮,以及三环类抗抑郁剂阿米替林或多虑平;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有减轻血管扩张的作用。抗过敏药物如噻庚定[2]有抗5-羟色胺作用,从而使脑血管收缩,也用于偏头痛。2~3周复查1次,6~8周为1疗程。
2 结果分析
2.1 疗效评定标准 ①控制:服药期间头痛未发作。②显效:服药期间偶有1~2次头痛发作,但轻度减轻。③好转:服药期间发作频率减少60%以上,间歇期延长,程度减轻。④无效:无变化。 2.2 结果分析 经治疗后完全控制者78例(21.2%),显效者118(32.06%),好转者128例(34.78%),无效者44例(11.95%)。起效时间一般为服药后1~2周,大部分患者1周即有明显效果,总有效率为88.05%。 2.3 药物副作用 本组患者大多无明显副反应,少数患者始服剂量稍大,有口干及轻度倦怠,经调剂量后症状消失。
3 讨 论
偏头痛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但与紧张性头痛一样,其发病与心理因素肯定有关,这类患者的性格特点是有明显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易焦虑、固执、自尊心强等。心身障碍与偏头痛孰因孰果尚无明确定论,但由于心理因素常常得不到认识,原因得不到消除,往往造成临床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好,成为慢性头痛。 头痛是一种极其普遍又非常复杂的主观体验。历来人们把疼痛看成是一种躯体症状,认为它与损伤的程度成正比, 但事实较之复杂得多,头痛既依赖于病因刺激的性质和强度,更依赖于大脑皮质对它的译释。疼痛反应总是与不愉快情绪相联系,它具有高度主观,个体化,不能被他人所确证,因此被认为是一种心理事件,具有信息交往的含意,许多心理因素可影响到疼痛,包括有:①痛阈和耐痛阈。不同个体痛阈可有很大差异,即便同一个体在不同个体痛阈也有变化,一般说女性痛阈较低,夜间因各种刺激减少,痛阈也下降。②注意与分心。大多数引起强烈和持久注意的场合可减低消除痛觉,分心可使痛阈上升,暗示也有明显止痛作用。③情绪与情境。恐惧、焦虑、失望、不耐烦可使痛阈下降,而愉快、兴奋、有信心可提高痛阈,因痛而产生的负性情绪又更加重疼痛感受。因此,心理治疗通过帮助患者认清环境,情绪对头痛影响的规律,调动积极情绪,充分诱发机体的潜能代偿,提高康复的能力。 精神药物对心理因素引起的头痛有肯定的价值。泰必利是一种新型神经安定药物,对头痛有较好疗效。抗抑郁药越来越多地用来治疗慢性疼痛,不但对隐匿性头痛有效,且其本身也具有镇痛作用,因此可用于减轻头痛。与西比灵、赛庚定、心得安、复方西泮选择性联合应用效果更好。
杨福纪(274300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 李圣贤(274300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 孙敬春(274300山东省单县中心医院) 陈新平(274300山东省[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脂肪肝与血脂 血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 下一个医学论文: 血液系统疾病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