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7例住院患者乙型肝炎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观察 |
|
陈尊杰 杨仪
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常影响化疗的正常进行,甚至中断化疗,影响预后。乙型肝炎(乙肝)时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应予重视[1]。现对1996年至1998年8月我院497例住院患者乙肝与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关系进行观察并探讨对策。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情况 肺结核病住院患者,乙肝二对半检查及肝功能检查资料齐全共497例。所有病例无乙肝疫苗注射史,HBcAb-IgM均阴性,抗结核治疗前肝功能检查均正常。 1.2 分组 乙肝二对半检查提示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或恢复期患者共110例为观察组(A),包括HBsAg(+)1例,HBsAg(+)、HBeAb(+)2例,HBeAb(+)6例,HBsAg(+)、HBeAg(+)4例,HBsAg(+)、HBcAb(+)9例,HBeAb(+)、HBcAb(+)13例,HBsAg(+)、HBeAg(+)、HBcAb(+)8例,HBsAg(+)、HBeAb(+)、HBcAb(+)66例,HBsAb(+)、HBcAb(+)1例;乙肝二对半检查提示主动免疫或感染后已恢复共162例为观察组(B),包括HBsAb(+)137例,HBsAb(+)、HBeAb(+)25例;乙肝二对半各项均阴性者225例为对照组。 1.3 初治痰涂片抗酸杆菌阳性(涂阳)患者原拟2HRZS(或E)/6HR方案抗结核治疗;初治痰涂片抗酸杆菌阴性(涂阴)患者原拟2HRZ/4HR方案抗结核治疗;复治涂阳患者再根据培养药敏结果选用力排肺疾、丁胺卡那霉素、丙硫异烟胺、环丙氟哌酸或利福平、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等三种以上抗结核药物;复治涂阴患者,参考X线胸片后,根据用药史用3种以上抗结核药物治疗。 1.4 根据肝损害的国际检查标准[2],血清ALT>2×正常上限(ULN),视为肝功能损害。共观察到肝损103例,其中男88例,女15例,男女比例接近住院患者性别比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46.6岁;初治60例,复治43例;涂阳37例,涂阴53例,无痰未查13例。 1.5 对照组与观察组(A)和观察组(B)肝损害情况(见表1)。
表1 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肝损害情况
项 目 观察组(A) 观察组(B) 对照组 患者例数 110 162 225
肝损害例数 31 36 36 百分比(%) 28.18 22.22 16 u 值 2.619 1.55
P 值 <0.01 >0.05
1.6 肝损害情况及处理 103例肝损中,ALT2~3ULN 40例,其中黄疸4例;ALT3~5ULN 29例,其中黄疸3例;ALT5~10ULN28例,其中黄疸3例;ALT>10ULN6例,其中黄疸1例。使用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肝损时间1~7天40例;1周至1个月36例,1~2个月18例;2~3个月5例;3个月以上4例。肝损病例中黄疸发生率为10.7%,对所有黄疸患者,均全部停用抗痨药物;对ALT2~3ULN者,予积极观察复查;对ALT3~5ULN者,予部分停用抗结核药物;对ALT>5ULN者,予全部停用抗结核药物;所有病例均积极予护肝治疗。1例死于急性肝坏死并肝功能衰竭,其余病例肝功能复查均先后恢复正常。 2 讨 论
观察组(A)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患者或乙肝恢复期患者,肝损发生率为28.18%,与对照组之16%相比,u=2.619,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性,提示此类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率明显增高。观察组(B)为乙肝病毒主动免疫或乙肝病毒感染后已恢复者,肝损发生率为22.22%,与对照组相比,u=1.551,P>0.05,无显著性差异,因此乙肝合并肺结核时,应重视对前者的保肝治疗,同时可配合抗病毒治疗[1],有效的治疗可望降低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率。 观察组(A)和观察组(B)共272例,占497例住院患者的55%,提示汕头地区为乙肝高发区。生活习惯调查发现大部分患者有使用公用茶杯和公用剃刀的习惯。故抗结核药物使用前,应重视乙肝二对半和肝功能的检查。 103例肝损害患者中,1~7天出现者40例,1周至1个月者36例,共76例占74%,提示抗结核药物使用的第1个月内,即应注意对患者肝功能的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有中毒性和过敏性两类,但最常见的消化道症状相同,如厌食、恶心、呕吐等,切勿误解为抗结核药[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心肌梗死三大兼症探讨 附30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脂肪肝与血脂 血糖等相关因素的关系探讨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