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流性食管炎128例分析 |
|
杨希宁 王涛 陈伟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RE)是胃食管反流病(GERD)所引起的食管病变。内镜检查是诊断本病的可靠标准之一。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6年1月经内镜检出RE128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组128例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22~80岁,平均50.6岁。均经内镜及病理确诊。 1.2 主要症状 反酸、胸骨后痛63例,食物及胃酸反流48例,吞咽障碍11例,剑突下痛42例。
2 结 果
2.1 内镜表现 根据本院检查结果,参照Savary、Tytgat以及我国消化内镜学会1992年拟定的内镜诊断标准[1~3],将128例RE分级归纳如下(见表1)。
表1 128例反流性食管炎的内镜分级
分级 例数(%) 内 镜 下 表 现 Ⅰ级 35(27.3) 齿状线模糊,粘膜水肿,红斑为主 Ⅱ级 59(46.1) 局限性糜烂,伴非环周形充血区 Ⅲ级 28(21.9) 环食管充血区及糜烂 Ⅳ级 6(4.7) 溃疡形成或合并狭窄
2.2 病理改变 其中67例行活组织检查,主要病理改变为慢性炎性细胞浸润,肉芽组织形成,粘膜坏死、渗出等,6例食管溃疡或狭窄患者经反复活检和细胞涂片均排除恶性病变。 3 讨 论
反流性食管炎(RE)是由于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组织损害。纤维内镜检查是估计这种损害及其并发症的最有价值的方法。轻度食道炎在X线吞钡检查时易被漏诊;而重度损伤,如溃疡及狭窄则难与食管癌相鉴别,故本病行内镜检查及病理活检是必要的。目前文献中食管炎的分类方法多达40种以上,国际上尚无统一的标准,我国消化内镜学会1992年拟定了国内的诊断标准。按此标准进行四级分类,简便易行。我们体会是主要根据病变的程度(红斑→糜烂→溃疡→狭窄)和病变范围(局限→非环周→环食管)来界定RE的组织损伤程度。病理组织学检查则不是分级的重要依据。本组Ⅰ、Ⅱ级病变94例,占73.4%,其中87例有反流症状,胸骨后痛25例,吞咽困难8例;Ⅲ、Ⅳ级病变34例,占26.6%,反流症状30例,吞咽困难3例;胸骨后痛8例,食道轻度损伤明显多于重度损伤,但症状却无明显差异,说明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与RE的程度不成平行关系,往往症状较重而食管病变轻,或者食管病变严重而临床症状却不典型,这与一些报道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内镜下Ⅱ、Ⅲ级病变应与其他食管炎,如霉菌性食管炎、药物性食管炎等相鉴别。前者常有糖尿病或使用广谱抗生素病史,病变多在食管中、近段,病变弥散,粘膜有弥散白斑或腐乳样的细颗粒,刷拭物涂片可确诊;后者有服NSAID、氯化钾、铁制剂等药物史,在中段食管尤以主动脉弓水平可有局灶糜烂甚至溃疡,但愈合较快。Ⅳ级病变常易误诊为食道癌,需多处活检和细胞刷检。本组有2例X线诊断食道癌,经3次内镜检查及活检后才排除恶性病变。同时仔细询问病史也是很重要的,还可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监测以助诊断。 RE的发生是食管防御机制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攻击增强的结果。胃酸作为攻击因子,对食管粘膜的损害最为强烈,故抑酸是治疗本病的重要部分。本组亦发现部分胆汁反流性胃炎、胃切除术后患者合并RE,反流物的攻击因子是胆酸和碱性肠液。患者胃底粘液糊内常有大量胆汁,或残胃内见很多胆汁泡沫及胆汁斑块。推测十二指肠胃反流可能与GER有关,因此胆汁和肠液可以进入食管造成损伤,内镜检查有助于发现这些病变,并在治疗上注意碱性反流的防治。
杨希宁(243000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钢医院) 王涛(243000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钢医院) 陈伟(243000安徽省马鞍山市马钢医院)
参 考 文 献
1,Savary M,Miller G.The esphagus-handbook and atlas of endoscopy.Gassman AG.Swizterland,1978,135~142 2,Tytgat GNT.Reflux esophagitis.Scand J Gastroenterol,1990,25(suppl 175):1 3,于中麟.反流性食管炎内镜诊断及协作治疗方案(试行).内镜,1993,10(1):4[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食管痉挛性胸前区绞痛的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肺心病并发快速心律失常34例治疗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