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体会 |
|
本组13例机械通气患者,我们均采用了小潮气量(4~8ml/kg)治疗,使气道平台压不超过25.8mmHg,通过适度增加呼吸频率(一般<24次/分)来代偿每分钟通气量的下降。治疗中控制可能升高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缓慢上升,不超过55mmHg,保持pH>7.30。这种新通气方式患者均可基本耐受,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 加用一定水平的呼气末正压(PEEP),保持肺泡于呼气末处于膨胀状态,避免反复萎陷,不仅有利于增加功能残气量,降低肺内分流,改善氧合和通气/血流比例,而且可以减少萎陷肺泡复张时剪切力的发生,减轻肺损伤。所以,使用PEEP仍是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但过低的PEEP,非但不能起到好的效果,反而会使萎陷肺泡反复复张,产生剪切力,引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LI),使已存在的肺损伤加重。PEEP过高,不仅容易引起气压-容积伤,也严重影响心输出量。我们体会适宜的PEEP值应保持在3.7~8.8mmHg。但针对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变时期,应根据肺顺应性、PaO2及肺内分流的不同,从中寻找不同的最佳PEEP值。 对于机械通气模式的选择,我们认为采用保留部分自主呼吸的通气模式较为合适,如VSV(容积支持通气)、CPAP(持续气道正压)、PSV(压力支持通气)、SIMV(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CPAP+PSV、SIMV+PSV等。若自主呼吸微弱,可选用PRVC(压力调节容量控制)、A/C(容量控制/辅助通气)等。也可采用反比通气(IRV)、气道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保留部分自主呼吸有助于使萎陷肺泡复张而改善通气/血流比例,减少对机械通气的依赖,脱机相对容易些。 为了防止VLI的发生,我们除了限制反映肺泡压力的气道平台压不超过25.8mmHg外,还采用减速气流供气,以降低气道峰值压力,减少人机对抗。吸氧浓度不超过60%,以防氧中毒。本组13例机械通气患者,无1例在治疗中出现气胸、肺间质气肿等VLI表现,治愈8例,余5例低氧血症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终因继发MOF而死亡。 近年研究已证实,ARDS并非是由细菌毒素或损伤等直接因素所致,其根本原因是感染、创伤等引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而SIRS又是导致全身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的罪魁祸首。ARDS实质上是MODS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5]。通气支持的发展,使ARDS患者不再多死于顽固性低氧血症,而主要病死于继发的MODS→MOF[6]。本组死亡资料也证实了这一点。因此,早期治疗除了积极治疗原发病,控制SIRS的发展,以及通气支持外,还要特别注意肺外器官功能的支持。尽早开始肠内营养,以保护胃肠粘膜,并注重循环功能、肝肾功能、凝血机能等器官功能的监测、保护。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最终降低ARDS患者的病死率。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急性重症胰腺炎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癫痫持续状态96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