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型肉毒素治疗面肌痉挛52例疗效观察 |
|
吴诅舜
我院自1995年1月至1998年3月间应用A型肉毒素面部定点注射治疗面肌痉挛52例,现将近期及1年余随访病例的疗效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在52例中,男32例,女20例,年龄21~84岁,平均(60.92±12.91)岁,其中2例女性分别为23岁和34岁,余均为50岁以上患者。发病时间2个月至21年,平均(8.91±3.82)年。52例均为一侧面肌包括眼、口轮匝肌及表情肌痉挛,左侧者30例,右侧者22例。发作频度5~30次/天,平均(9.11±6.83)次/日。痉挛强度按Jankovic[1]分级评估:0级者为无痉挛;Ⅰ级者为外部刺激引起轻度痉挛;Ⅱ级者为自发性轻度痉挛而无功能障碍;Ⅲ级者为自发性中度痉挛伴轻微功能障碍;Ⅳ级者为自发性重度痉挛伴功能障碍及影响工作和生活。本组52例中Ⅰ级者4例,Ⅱ级者5例,Ⅲ级者16例,Ⅳ级者27例。52例中曾应用药物(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治疗无效,其中7例曾应用封闭、针灸等治疗无效,1例曾作过面神经切断术半年后复发。52例中除2例年青女性外,均有不同程度动脉硬化征,如眼底动脉硬化征,Ⅱ级者44例,Ⅲ级者6例,其中有高血压史者21例,糖尿病史者7例。52例中2例曾面肌痉挛侧有面肌麻痹史。 脑CT扫描者52例,其中轻度脑萎缩14例,基底节区腔隙性低密度阴影者6例,计11个病灶,余均未见脑占位性病灶。 肌电图检查者23例,23例于面肌痉挛侧面肌静息状态均有自发性动作电位,患者茎突乳突孔至口轮匝肌之神经干潜伏速度轻度减慢者3例,同时有或单独有茎突乳突孔至眼轮匝肌之神经干潜伏速度减慢者各2例(此5例中2例有面神经麻痹史,1例系患者面神经切断术史和1例曾作酒精封闭),余18例均为正常。
2 治疗方法
注射前肯定无药物过敏史。注射治疗室必备急救药如甾体类激素、地塞米松和肾上腺素等。将A型肉毒素110U+生理盐水4.4ml稀释为2.5U/0.1ml浓度,应用1ml注射器,4.5号针头取面部10个点注射。10个点为眼上、下睑的中内1/3交界点,中外1/3交界点,外眦部眼轮匝肌,鼻孔下缘与鼻唇沟交汇点,颧弓最高点,病侧上唇中点、下唇中点及口角外缘1cm处,每个点注射A型肉毒素0.1ml,深达肌层。注射后去针见微量渗血,局部压迫5~10分钟止血。观察30分钟无特殊反应即可离院。2周后复查,如某一面肌部位仍有抽搐时可作相应点补注射。
3 结果与随访
面肌痉挛52例注射1次者33例,2次者15例,3次者4例。注射1~3次后面肌痉挛均停止。注射后即刻面肌痉挛加剧,经过0.5~5小时,平均(1.73±1.11)小时才达到面肌痉挛停止的效果。52例中经治疗后面肌痉挛停止均无注射侧面部鼻唇沟变浅,嘴歪。随访:52例均获随访,每月门诊或电话或信访1次。随访期为12~38个月,平均(16.78±5.54)月。其中注射5个月后复发者8例,半年后复发者7例,1年后复发者5例。复发者再次注射A型肉毒素仍可终止面肌抽搐。注射后出现嘴歪者5例,经2~3个月,平均(1.44±0.68)月恢复。52例应用A型肉毒素注射后均无过敏反应和其他毒副反应。52例应用A型肉毒素总量为25~52.5U,平均(29.33±8.34)U。
3 讨 论
面肌痉挛的病因既往均以无诱因起病。近年来经MRA检查认为,血管压迫面神经所致。本文除2例年青女性外,余50例为50岁以上患者,均有动脉硬化征,其中有高血压史者31例。脑CT扫描示基底节区腔隙性梗塞6例,11个病灶,提示脑动脉硬化是面肌痉挛的病因之一。面肌痉挛患者的面神经均有静息下自发电位,而无面神经损伤[3]。本文52例中32例作面神经肌电图,示除原有面肌麻痹史或面神经切断术史或酒精封闭者有神经传导速度减慢外,其余均正常,与文献报道一致。 A型肉毒素为A型肉毒杆菌产生的一种大分子蛋白的毒素。注射后在局部肌肉内弥散,其神经毒分子强而迅速与神经肌肉接头的胆碱能突触前受体结合,不可逆地阻滞神经突触兴奋传导的钙离子内流,乙酰胆碱释放障碍,引起较持久的肌肉松弛作用,缓解肌肉痉挛[3]。1973年Scott[4]成功地应用A型肉毒素注射治疗斜视以来,国内外学者们用此治疗眼睑痉挛和面肌痉挛[5,6]。实验证实A型肉毒素在高浓度时可通过血脑屏障;临床注射的治疗量于注射的局部肌肉内弥散与肌肉结合,剩余极少量的[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肝素雾化吸入治疗毛细支气管炎疗效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多巴胺 硝普钠 白蛋白合用治疗难治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