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曲酶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 |
|
陈文武 张继文 陈中锋
1998年1月至1998年12月我们用巴曲酶联合低分子右旋糖酐加复方丹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0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均为住院患者,30例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48~67岁,平均56岁。病程均在5年以上。全部病例均符合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糖尿病分型和诊断标准。患者除糖尿病症状外,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麻木疼痛和感觉障碍,其中9例伴明显的末梢循环障碍,5例有泌汗异常、胃肠功能紊乱等植物神经受损症状。全部病例经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显示正中神经、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另外,按本组标准选择同期住院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的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
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以常规糖尿病饮食、降血糖药物及补充B族维生素等综合治疗,伴高血压者口服开搏通,有感染者应用抗生素。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应用巴曲酶5B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分别在第1、3、5天静滴,以后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20ml静滴,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2疗程间隔3~5天。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加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静滴,疗程与治疗组相同。
3 结 果
3.1 疗效标准 显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膝腱、跟腱反射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5m/s以上或恢复正常;有效:自觉症状改善,膝腱、跟腱反射好转,神经传导速度较前增加4.9m/s以下;无效:自觉症状无减轻或加重。 3.2 疗效观察 治疗组显效23例,占76.6%。有效5例,占16.6%;无效2例,占6.66%,总有效率93.32%;对照组显效4例,占17.39%,总有效率60.86%。两组经统计学处理(t检验,t值=3.11)显示有显著差异性(P<0.01)。两组在用药期间,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4 讨 论
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机制普遍认为与血管障碍、代谢紊乱及神经营养因子减少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有关[1]。血管改变电镜下有毛细血管内膜和细胞周围基底膜增生,另外有血小板的凝聚增加,因血小板的聚集或纤维素的沉积使微血管狭窄或闭塞[2]。长期摄入不足和利用障碍可导致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缺乏,可使神经纤维退化、变性。因此,在降低血糖、调节代谢和补充维生素的同时,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微循环是非常必要的。巴曲酶是经过生物工程技术制取的丝氨酸蛋白酶的Batroxobin单成分制剂,可诱发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使纤溶酶原激活成纤溶酶而起溶栓作用,并具有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及沉降,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血管阻力,从而改善微循环[3]。而复方丹参属中药制剂,其性温和、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均较弱,且不能阻止红细胞间的粘附和降血糖。低分子右旋糖酐虽具有明显的扩充血容量、稀释血液,加速血流速度的作用,但作用时间较短(12小时以内),对严重微血管病变疗效欠佳。因此,对照组疗效明显弱于治疗组(P<0.01)。故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巴曲酶5Bu隔日3次疗法,配合复方丹参20ml加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滴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满意且副作用少,使用安全,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和应用。
陈文武(475000河南省开封医专一附院) 张继文(475000河南省开封医专一附院) 陈中锋(河南省夏邑县人民医院)
参 考 文 献
1,刘嵋,张金辉.糖尿病神经病变药物治疗现状.中华内分泌杂志,1996,12(1):32 2,蒋国彦.实用糖尿病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242 3,强丽娟,林菊香,吴松寒,等.东菱克栓酶治疗脑梗塞的临床观察.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5,12(2):111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维生素C及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下一个医学论文: 雷尼替丁合用呋喃唑酮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