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分析

不少见。本组中诊断的神经症51例占57%。通过对心理障碍的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及心理危机干预,加强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保健,对预防心理障碍的发生有积极意义。
  Stiffman等人认为儿童的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环境因素。父母间的矛盾冲突,管教态度不一致使儿童模仿他们的冲动和攻击性行为。并易造成家庭成员的精神紧张或引起负性情绪反应,增加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儿童过早与父母分离,易产生行为和情绪障碍,性格偏离等,且分离的时间越早,性格偏离越明显[4],这一观点也适合本组独生子女行为问题。父母不良的教育方式如严厉惩罚,拒绝否定,不信任,过渡干涉与保护均能引起青少年人格偏异[5]。15例行为障碍(16%),包括有注意缺陷多动综合征(ADHD)患者存在有逃学、离家出走、撒谎、偷窃、攻击行为等,我们认为对这类子女均应进行家庭治疗、心理干预和适当的教育训练。特别是对ADHD患者者要进行早期防治,以防止随年龄增大而发展为品行障碍。9例性格偏异患者,与父母敌对,呈现一种反家庭暴力的行为表现,这也说明不正确的教养,家庭关系不和是独生子女精神障碍的高危因素。本组有7例通过行为分析采取系统家庭治疗,其敌对行为有不同程度的好转。故对那些脾气不好,孤独内向,胆小害羞,有攻击行为的独生子女要早期进行心理卫生保健。老师与家长应密切合作,找出行为问题的内外刺激及对刺激的反应。正确引导和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性格。
  精神病性,人际敏感,敌对,偏执因子分高的20例患者有11例确诊为精神分裂症,经住院行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有好转。通过社会心理因素分析,发现部分独生子女是由于转学、升学或学业竞争等,环境与人际交往发生改变等引起发病。应激对心理活动产生较持久的负效应,是导致重性精神病的病理心理学基础[6]。因此平时重视加强对患者应激的适应性训练,尽量减少应激源,充分发挥社会支持系统如亲人、朋友、老师、同学等的心理支持,以避免重性精神病的发生。
  4例性行为障碍患者均为性指向障碍(恋物癖),这说明独生子女也面临着性发育的困惑,他们开始触及成人化生活时,对性意识的焦虑、道德上的罪恶感和害怕影响健康的忧虑等使他们心理压力很大。这种压力不亚于人际交往困难和学习负担过重。作者强调应加强对处在中考时期的独生子女进行性知识宣传和性心理卫生教育,避免他们看黄色录相、淫秽的宣传品等,对减少性行为障碍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单位: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 武汉 430030

参考文献

1 刘贤臣,郭传琴,翟静等.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93,26:356
2 Jensen PS. Chlidren at risk I. risk factors and child symptomatology.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1990,29:51
3 严和骏,肖世富.综合医院就诊者的心理障碍.上海精神医学,1996,(2):65
4 Stiffman AR. Jung KG. Feldman RA. A multivariate risk model for childhood behavior problems. Am J Orthopsychiatry, 1986,56:204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城市大学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EPQ测评
    酒精代谢酶基因型在日本双生子中的分布
    独生女护士的现状及管理对策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