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例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治疗 |
|
张 蔚
小儿脑瘫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常合并有智能障碍、癫痫、行为及情绪异常,为儿科难治之症。从1993年5月~1996年5月我们对90例脑瘫患儿进行了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90例患儿均来源于本院脑瘫专科门诊及康复科病房,男71例,女19例。年龄6月~1岁15例,1~3岁52例,4~6岁18例,7~13岁15例。诊断及分型根据第一届全国小儿脑性瘫痪座谈会确定的标准。病因:母亲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及弓形体感染等10例,窒息、早产及难产等41例。颅内出血、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及核黄疸等27例,不明原因12例。90例中以早产及窒息最常见。分型:痉挛型55例,手足徐动型14例,混合型21例。智力:6个月~4岁用Gesell智能发育量表测试,4~7岁用韦氏学前智能量表测试;7~13岁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测试。其中<40分17例,40~69分57例,70~79分10例,80~89分3例,90~109分2例。 1.2 治疗方法 ①体针:以督脉穴为主,配合上肢的肩骨 禺、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的环跳、委中、承山、昆仑、伏兔、阳陵泉、足三里、解溪等。②穴位注射:用乙酰谷酰胺穴位注射哑门、大椎、肾俞、内关、曲池、足三里、三阴交等。根据年龄每次2~5ml,每穴0.5~1ml。针刺和穴位注射均隔日一次,交替进行。③经络导平:按照针刺的穴位,每天1次,每次30min。上、下肢穴位交替进行。④功能及智力训练:根据患儿存在的功能障碍及智力水平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用神经发育学原理以抑制异常反射运动,促进正常运动的出现。年龄小的婴幼儿多采用Vojta诱发反射性翻身及腹爬;痉挛明显的患儿轻叩脊柱两侧以减轻痉挛,同时用Bobath方法抑制其异常姿势,促通正确的屈伸。有髋关节内收挛缩者用点分髋法,使股角增大。对于较大的患儿如不能站立则从站立开始训练,然后学步行,同时练习各阶段的平衡控制,培养正确的动作和姿势,与此同时请家长配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如吃饭、穿衣等。⑤静脉滴注脑活素及能量合剂,促进脑代谢及脑功能改善。每次5ml,每天1次,10次1疗程。疗程之间休息3~5d。 1.3 疗效评定 根据小儿神经精神运动发育标准,参考国内外有关脑瘫评分的方法,建立运动功能与社会适应性行为评分表。①运动功能按动作的难易度打分,总分为100分,治疗提高10分为有效,提高20分为显效。②社会适应性行为从日常生活自理到语言、对外界的反应及社会交往等10大类进行评估,治疗后提高10分为有效,20分为显效,或智商测定提高一个等级(8~10分)为显效,提高0.5个等级(4~5分)为有效。 2 结果 90例患儿中,治疗最短1个疗程,最长8个疗程。其中1~4个疗程43例,5~8个疗程47例。每个疗程结束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见附表。
附表 90例患儿治疗后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行为评分结果
项 目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运动功能 社会适应性行为 19(21.1) 12(13.3) 40(44.4) 48(53.3) 31(34.4) 30(33.3) 59(65.5) 60(66.6)
3 讨论 脑瘫是很难完全治愈的疾病,虽然患儿脑部最初的损伤可在某些范围内得到恢复,但残留的病变将伴随终生。脑瘫治疗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躯体形态功能的复原,而是对各种功能如生理、心理、精神、情绪的补偿和促进各项能力的发展,以减轻残疾程度,尽量使患儿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和将来从事工作及独立生存于社会的能力。因此目前康复的原则均采取综合康复疗法使患儿能全面康复。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脑瘫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这是因为异常姿势和运动功能还未固定化,运动障碍较易恢复。同时早期矫治对预防继发性损害(关节挛缩,肢体变形)有益。 在治疗中疗程与疗效也呈正比,疗程越长疗效越好。这提示我们对小儿脑瘫应尽可能地早期诊断治疗并持之以恒。 小儿脑瘫是致残性疾病,它给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严重负担。随着脑瘫诊疗技术的开展对于提高治愈率,减少发病率和残疾发生起到很大的作用。
上一个医学论文: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 下一个医学论文: 独生子女心理障碍的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