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综合治疗 |
|
谢 青 王永高 毛韶丽 李正英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率在我国愈来愈高,患者需要既有效而又快的治疗方法。我们从1995~1997年10月运用两种综合方法治疗10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102例,年龄45~60岁。发病1~4d内就诊,主要症状为头昏、头痛、颈痛、视物模糊、伴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部分患者有猝倒或昏厥史,患者头昏与颈部活动有关。102例颈部X光片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增生,其中33例椎间隙变窄(C4~6多见)、颈椎曲线变直或后凸等。34例作CT、28例作MRI均示颈椎间盘轻度突出(C2~4为主)。102例患者随机分成A组50例,男22例,女28例;B组52例,男25例,女27例,均排除了心血管、耳鼻喉科等有关疾病。 1.2 方法 ①急症期:发病<7d,上述症状较明显,影响工作,A组采用药物川芎嗪160mg、丹参8ml加5%葡萄糖500ml静脉滴注并对症给予VitB6、肌苷、ATP等;超短波取双电极分别置于颈部两侧的颈交感神经节处,每次8min;常规颈部按摩15~20min。B组采用超短波与按摩,方法同上。2组各治疗1周。②缓解期:发病7~21d,症状减轻,能从事较轻工作,A组采用TDP痛点处照射;直流电导入,将阴极放在颈椎处,阳极放在颈前区,5~6mA电流,治疗20min;常规按摩。B组用直流电导入及按摩;颈牵采用日本OGGIREN生产的OL-200型牵引机,坐位垂直牵引,重量6~14kg,间歇1min,治疗25min。2组均每日1次。③恢复期:症状基本消失,恢复工作,2组均采用自我按摩配合医疗体操,方法是患者的单或双手揉捏颈部肌肉,食指按压风池或太阳穴,四指指尖由周围叩向头顶;然后患者取坐位,身体作前屈、后仰,左右侧屈、左右旋转,当左右旋转达45°时屈颈,每个动作有肌肉牵拉感时需维持15s,然后回到中立位再维持7~10s,动作要缓慢进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扶桌边或椅背上,每日早晚各1次。 1.3 疗效标准 ①急症期显效:关昏、头痛、视物模糊等症状消失,颈痛仍存在,颈活动稍受限,一定方向运动可加重疼痛;有效:以上症状有减轻,一定方向运动可加重头昏;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②缓解期显效:颈痛完全消失,颈活动度正常,能恢复全日工作;有效:以上症状明显减轻,颈部活动增加,能恢复半日工作;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善,不能恢复工作。 2 结果 急症期进行1周治疗后,对2组结果进行秩和检验,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缓解期进行1~2周治疗后,对2组结果进行秩和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附表。
附表 2组急症期及缓解期疗效比较
组别 急症期疗效 缓解期疗效 显效 有效 无效 P值 显效 有效 无效 P值 A B 34 10 16 29 0 13 <0.01 33 36 16 14 1 2 >0.05 合计 44 45 13 69 30 3
2组总有效率均为98%。半年后随访,A组23例中有2例复发,B组46例中有5例复发。 3 讨论 椎动脉型颈椎病常见的原因有椎间盘的破坏及变性导致椎间隙狭窄,使整个颈椎高度缩短,而椎动脉相对延长;颈椎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以钩椎关节骨赘为主;上关节突移位或增生激压椎动脉;软组织劳损等。有观察者认为90%以上患者的疼痛或眩晕是由软组织痉挛直接引起的[1],而川芎嗪或丹参以活血化瘀为主,可改善微循环,促进脑部供血。表1的结果说明在急症期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配合药物治疗比单用按摩和理疗效果好。TDP、超短波、直流电导入、按摩及颈部牵引等治疗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2]。我们认为综合方法治疗可以发挥各种方法的协同作用[3],但在相互搭配上目前尚无定论。本文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分组综合治疗发现疗效无差异性,总有效率均为98%。说明两种综合方法的治疗方案均成立,而且在治疗中患者均无明显不适。 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发现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复诊率较高。因此在恢复期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按摩及医疗体操锻炼具有预防颈椎骨质继续增生和减轻对椎动脉刺激的作用。从半年后2组的复发率均值来看,A组8.7%,B组10.87%,提示颈部锻炼不仅可预防颈椎病发生,而且可巩固疗效,减少复发。
作者单位: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 武汉 430060
[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综合物理疗法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下一个医学论文: 90例小儿脑性瘫痪的综合治疗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