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咨询中移情现象及其对策 |
|
施琪嘉 蓝 青
早在1887~1904年间奥地利神经病学家及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立了个人精神分析技术,他采用了催眠及自由联想的方法对癔症、抑郁性神经症的患者进行了个人精神分析。当今这种方法的效果已为大家所承认。但在技巧上因治疗师对患者情况的理解及患者采取的不同态度,其疗效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移情反应现象被公认为精神分析的核心。本文将对“移情现象”结合临床加以分析。移情为Freud于1905年提出的概念,指患者伴随着精神分析过程而出现的一种情感体验,是患者无意识地将其早年经历中的感情、欲望、害怕、幻想等指向治疗师,它既可产生于精神分析中,也可在精神分析以外的时间发生与患者现实生活中有密切关系的人身上,如恋人、领导、老师甚至动物等[1,2]。移情反应在临床多有如下特点: 1 过去经历的重现性 是患者对治疗师采取的态度为其早年经历的投射。如一位23岁受过中专教育的男性患者经常在就诊时迟到,治疗时反复索要糖果或其他礼物,在治疗结束时又反复要求延长时间,并提出等治疗有效后他能工作了再挣钱偿还治疗费。探其原因是该患者从小娇惯,父母在对其严格要求的同时又经不住其纠缠,不断满足其物欲上的要求。患者将过去的体验重复在治疗关系中即产生移情反力。这种移情反应可能是既往经历完全的重复,也可以是一种原有经历基础上的衍生,特别表现为早年未实现的愿望见诸于行动[3]。这种重复性来源于既往经历中“本我”的释放以对抗“自我”的反应。移情所带来的后果从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满足,因为它只是取代于现实满意性、压抑后的妥协形式。 2 现实表现的不合时宜性 患者的现实表现与自己年龄、教育程度不相符,如前面的男患者,治疗师对其反复纠缠的收费问题、延时问题十分恼怒,因而对患者显得不太客气(反移情),患者此时的反应为微笑并沉默,在接下来的治疗中,当被问及:“你为何不生气、不抱怨”时,答曰:“因为我从小就看父亲眼色行事,我习惯别人对我不客气”。患者此时将其早年与父亲交往的经验投射到治疗师身上,因为在他想象中,如果他生气,便会体验到得不到糖果的害怕,现实中得不到治疗,即愿望不能实现,患者不知生气在此种情况下会被认为是“合时宜”的反应,而实际是现实表现的不合时宜性。不合时宜性可分为情感反应缺如:被认为肯定是移情反应的表现,如上例患者对治疗师态度反应温和,这种反应缺如称为“移情阻抗”,是患者将其内心强烈愿望压制的结果。在分析开始时,患者出现的反应缺如可能是因为患者不处于“被分析”状态,他可能仍沉浸在其生活的重要情景中,然而这种“缺如”持续,说明治疗师代表着患者过去经历中非常重要以致于必须作出“缺如反应”的对象。②过强的情感反应:如在上例中出现则不算移情反应,不过在精神分析中我们需要的是真正的移情反应。而在大部分情况下出现的过强情感反应多属于移情反应,如一例18岁男性患者在就诊前便得知需按预约时间前来就诊并需按治疗时间付费时,对治疗师说“我感觉到你金钱味十足,我觉得你看病不从患者角度出发……”,这种对治疗师的攻击性防御来自于患者的早年经历,其母亲因经济窘迫,性情不好,因而经常指责患者,他将其母对他的指责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显然这是种负性移情反应。过强移情反应也可以正性形式出现,如患者会爱上治疗师,这或许是因为从治疗师那儿能获得足够的爱;或许是因为想通过示爱来取悦治疗师;或许患者只是将治疗师当作他/她生活中所爱对象去爱。Freud因此给精神分析师制定了一个法则:治疗师在开始治疗前应请求患者保证其现有生活格局不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太大的改变。由于患者对治疗师的这一要求仍因移情会发生误解,故应在恰当时间以恰当的方式表达。 3 移情反应的双向性 临床上所有移情均表现为矛盾现象,即患者对治疗师所呈现的双向感情同时存在,如爱的背后一定有恨的成分;性幻想的背后一定有对性的厌恶情感……。一例33岁女性患者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一直表现很谦和,但只要提到她丈夫便说:“男人都不是好东西”。患者在说此话时也未表现出特别愤怒的语气及表情,经分析了解,该患者与丈夫感情很深,平时习惯于安静、和谐的气氛,丈夫对其不忠后,她变得暴躁,经常在家对其丈夫大发其火。在男性治疗师这儿,患者经常叹气,原因是在这儿勾起对丈夫的愤怒,但又不敢发泄,怕影响治疗关系。她被告之:在治疗师这儿的忍耐[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绘画训练在精神病康复中的作用 下一个医学论文: 多模式综合性心理治疗神经性厌食症一例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