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胆道镜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的护理 |
|
刘俊霞
我院1993~1998年应用胆道镜取胆管术后残余结石123例,效果好。护理如下。
1 临床资料
123例中,男59例,女64例,年龄31~54岁。经X线检查、B超或T形管造影确诊为胆管术后残余结石。于术后5~6周,用胆道镜经T形管窦道插入取残余结石,取石成功率为96%,一次性取出全部残石者占76%。术后出现并发症6例(发热4例,腹泻2例),经治疗后均好转。
2 护理
2.1 术前准备 ①了解患者一般情况:检查血小板、出凝血时间等,凝血机制异常者,应先予纠正;发热者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再行取石。②治疗室准备:治疗室保持清洁,地面用1200医消灵溶液擦拭消毒,室内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2 h。③物品准备:将胆道镜、取石网、碎石器置于密封熏柜内用福尔马林熏蒸4~12 h。备高压灭菌胆道镜包、胆道镜用光源、电视目镜接头、手术用无菌贴膜45 cm×45 cm 1张、18~20 Fr T形管1根。另备生理盐水3 000 ml、庆大霉素4万U×20支以及输液用品、常规皮肤消毒。④心理护理:本组患者多数为大手术后不久,恐惧心理犹存,又因有残余结石而顾虑重重,十分担心接受胆道镜治疗能否将残余结石全部取净。护理人员在安慰患者的同时耐心为其讲解该手术的目的、基本操作程序,使之了解此方法痛苦小且安全,因能直视故不会遗漏结石。使患者消除其不良心理,保持稳定情绪。 2.2 术中配合 ①患者取平卧位,拔出T形管后,先用生理盐水将窦道口周围分泌物擦净,再用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范围直径约25 cm。将手术贴膜中间部位用无菌剪刀剪一直径为3 cm的圆洞,圆洞正对窦道口将贴膜贴在患者皮肤上,贴膜下端粘一塑料袋。如注入生理盐水抽吸不及时,液体可顺窦道口沿贴膜流入塑料袋内。②严格无菌操作,操作时将生理盐水输液瓶连在胆道镜上,边注水边检查,既能使视野清晰,又能使结石浮起便于网套。每500 ml生理盐水加入庆大霉素16万U,以预防感染。注意控制滴速,一般每次<3 000 ml。③遇嵌顿性结石或其它异常情况,应沉着、镇定,以免引起患者不良心理反应。 2.3 术后护理 ①术后仍需放置T形管,如结石经胆道镜检查、造影证实已全部清除者,T形管开放6~12 h后无发热者可拔出;如仍有结石,留置T形管至第2次取石以保留通道,两次取石间隔1周左右[1]。②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发热、腹泻、发冷、寒颤等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本组病例中发热4例(3例低热,1例体温>38℃),经开放引流及应用抗生素治疗后降至正常。腹泻2例,与注入生理盐水有关,对症治疗后好转。出现发冷、寒颤等不良反应5例,主要由于注入生理盐水过多或一次性贴膜粘着不严密,液体浸湿内衣所致,经保暖处理后好转。
作者单位:河北省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石家庄 050051
参考文献
1 李益农,陆星华主编.消化内镜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95,422,624
上一个医学论文: 18例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皮瓣一期修复病人的护理 下一个医学论文: 癌症病人行介入治疗后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的分析与护理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