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肌灌注断层显影在心肌梗死应用中的优势 |
|
韦智晓 杨新毅 覃伟武 容艳茹 王鹏 李巨山
对5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MPTI)与ECG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前者阳性率及检出病变节段数均高于后者,并检出来9例合并有室壁瘤。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50例患者来自本院住院或门诊患者,全部由内科医生综合临床表现、ECG、UCG及心肌酶学等作出最后诊断。其中急性心肌梗死3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0例,平均年龄55.2岁。 1.2 方法 负荷MPTI:踏车运动至亚极量状态时静注99mTc-MIBI740MBq,2小时后用Sapha双探头DST SPECT常规采集180弧度,共获原始图像32帧,重建心脏短轴、水平长轴及垂直长轴三组断层图像;隔日法于静息状态下注入等量99mTc-MIBI,以相同条件下获取心脏断层图像作为静息MPTI。其中对18例病情允许者做了负荷加静息MPTI,其余32例只做静息MPTI。 1.3 图像分析 ①在负荷MPTI图上,二个不同方向对应节段有连续二个层面以上表现为稀疏缺损区,静息MPTI图上原稀疏缺损区缩小、增浓或消失,考虑为心肌缺血。②在负荷、静息MPTI图上均表现为固定缺损区,考虑为心肌梗死。③对只做静息MPTI者,如二个不同方向对应节段有连续二个层面以上表现明显稀疏区,考虑为缺血,如表现为缺损,考虑为心肌梗死。 1.4 ECG为住院期间或新近门诊检查结果,由心电图医生做出诊断。 1.5 左室心肌分为前壁(包括心尖)、下壁、间隔和侧壁4个节段。
2 结 果
50例心梗患者200个心肌节段,MPTI检出49例(98%),ECG检出41例(82%)。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经配对χ2检验,χ2=7.11,P<0.01)。前者检出103个病变(梗死或缺血)节段,其中梗死节段66个,缺血节段37个;后者检出54个病变节段,其中梗死节段46个,缺血节段8个。梗死部位以前壁、下壁多见,侧壁最少,见表1。此外,MPTI还检出了9例合并室壁瘤形成,而ECG未检出1例。
表1 MPTI、ECG检出病变节段分布
检查方法 前 壁 下 壁 间 壁 侧 壁 梗死 缺血 梗死 缺血 梗死 缺血 梗死 缺血 MPTI 32 8 20 16 9 11 5 2 ECG 18 3 17 4 10 0 1 1
3 讨 论 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诊断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价值已经确定,对心肌梗死的定性诊断也有较大的价值[1]。本文通过对比50例心梗患者的MPTI和ECG结果,其检出率分别为98%和82%,有显著性差异。而且从检出的病变节段数看,前者(103个)明显多于后者(54个),和林柚芳[2]、侯治河[3]的结果一致。从检出的病变节段分布看,ECG检出的病变节段,MPTI都能发现,而且后者多检出了49个ECG所未能发现的病变节段。这是由于MPTI是建立在三维断面的基础上进行逐层分析,对心尖的观察更细致,并能分辨出ECG不易区分的前间壁与后间壁、前侧壁与后侧壁,所以对这些部位的病变不易漏诊且定位更准确可靠。同时能较准确地估计心梗范围并反映是否合并有缺血节段以及缺血节段的缺血程度。我们已经知道,心梗患者梗死范围越大、心脏功能越差,而且当合并有心肌缺血时则以后心脏事件发生率高,本文MPTI对心梗合并心肌缺血节段的检出数明显多于ECG(37/8节段),无疑,MPTI对心梗患者的预后估测及选择治疗措施提供了更有价值的信息。 50例心梗患者中,MPTI检出了9例合并有室壁瘤形成。其中心尖8例,下壁1例,1例半年内死于心脏事件。而ECG却未检出1例。室壁瘤在MPTI图上表现为“空洞征”和(或)“八字征”。有资料[4,5]表明门控心血池显像诊断室壁瘤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度都很高,因此本文中MPTI诊断为室壁瘤者全部做了门控心血池显像,并得到其证实。由于这些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更差,死亡率较高,及时发现对指导治疗则有更重要的意义。 从诊断心梗的敏感性、判断梗死范围及是否合并心肌缺血三方面看,MPTI均有较大的优势,而且对心梗合并室壁瘤形成的诊断也有一定价值,可应用于心梗患者的诊断、预后估测及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心脏介入术后迷走神经反射观察及对策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不同类型的等律性心室竞争心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