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患者胫前斑点色素沉着与血浆ACTH水平变化之间关系 |
|
范原 罗尧生 薛元明 崔庆华 张云
糖尿病胫前斑点,又名糖尿病皮病,胫前斑点萎缩性色素斑为糖尿病中最常见的皮肤病变,其病因尚不明确。本文报道测定糖尿病患者的血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动态变化,分析其与糖尿病胫前斑点之色素沉着之间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根据WHO诊断标准确诊的糖尿病患者共44例,男20例,女24例,其中Ⅰ型糖尿病3例,Ⅱ型41例,年龄21~69岁,平均(52.87±1.73)岁,病程1个月至18年,平均(4.07±0.60)年。所有患者在测定期间均未处于酸中毒、发热、严重感染、高渗昏迷、脑血管意外、心衰、低血糖、手术和创伤等应激状态,均无垂体、肾上腺疾患。 1.2 方法 1.2.1 应用微柱层析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 1.2.2 测定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放免法,中国原子能研究院提供药盒)及眼底检查,凡24小时尿白蛋白定量大于30mg及或出现视网膜病变者判定其合并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1.2.3 糖尿病胫前斑点的诊断标准[1] 糖尿病患者于其下肢远端伸侧皮肤出现多发性色素沉着斑者,初期皮损为圆形或圆形暗红色丘疹,散在分布,进而萎缩并出现色素沉着,符合上述条件者可判定其合并糖尿病胫前斑点,并据此将糖尿病患者分为胫前斑点组及无胫前斑点组。 1.2.4 测定时间 所有患者均于卧床静息状态下,于8时、下午4时、夜12时采血样,由本科实验室应用天津德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ACTH药盒(批间差<5%)进行放免测定。 1.2.5 统计学方法 所有结果(±s)表示,两组之间以t检验及χ2检验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44例患者中有17例合并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18例患者合并有胫前斑点,其中男12例,女6例。 2.2 44例患者早8时ACTH浓度为0.79~5.57pmol/L(正常<8.14pmol/L),平均(2.58±0.21)pmol/L,下午4时0.86~6.76pmol/L(正常<8.14pmol/L),平均(2.59±0.23)pmol/L,夜12时0.83~6.77pmol/L(正常<8.14pmol/L),平均(2.74±0.22)pmol/L。 2.3 胫前斑点组上午8时、下午4时、夜12时ACTH水平及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胫前斑点组(P<0.01),两组之间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胫前斑点组及无胫前斑点组有关指标比较
分 组 例数 年龄(岁) 病程(年) 糖化血红蛋白 (%) ACTH(pmol/L)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上午8时 下午4时 夜12时 (例数) 胫前斑点组 18 51.28±1.39 4.43±1.01 12.56±1.45 4.00±0.26 4.13±0.25 4.22±0.23 16 无胫前斑点组 26 53.96±2.77 3.74±0.76 15.33±1.22 1.60±0.08 1.52±0.10 1.70±0.10 1 统计值 t=2.55 t=1.62 t=1.83 t=7.21 t=7.98 t=9.66 χ2=7.84 P值 >0.05 >0.05 >0.05 <0.01 <0.01 <0.01 <0.01
3 讨 论 糖尿病胫前斑点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该皮损组织病理学显示表皮及真皮乳头水肿,毛细血管局灶性增厚,管壁有PAS阳性物质沉积,真皮胶原改变,红细胞外溢,轻度淋巴细胞浸润[2],符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之特征改变。 本结果显示40.96%的患者合并糖尿病性胫前斑点,男∶女为2∶1。本文所测血浆ACTH水平虽在正常范围内(正常值用于界定正常人与皮质醇增多症),但合并胫前斑点组的血浆ACTH水平明显高于无胫前斑点组的血浆ACTH水平。结果提示胫前斑点的发生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及血浆[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垂体性高甲状腺素血症伴受体型甲减 下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早期患者血浆Ang TXB2 6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