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吞咽性心律失常2例 |
|
田凤香 逄健
例1,男,65岁,自诉于1999年2月起每于进食、饮水或吞咽动作时出现心悸、头晕症状,吞咽动作停止后,心悸随之消失。查体BP 120/90mmHg(1mmHg=0.133kPa),心界不大,心脏听诊未闻及杂音,超声心动无异常,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每于吞咽动作时即出现阵发性房速,吞咽动作停止后即行终止。临床诊断:吞咽性心律失常,给氨酰心安25mg,每日2次口服,2周后心律失常消失。 例2,女,45岁,于1999年5月10日中午进食时突然出现心悸、胸闷症状,以后每逢进食时即出现心悸,持续数秒钟后消失,尤其是吞咽馒头等固体食物时尤为明显,食物咽下后症状随之消失。查体无异常,超声心动及化验检查均正常,于吞咽食物即刻走纸心电图记录到:房性期前收缩,短阵房颤。临床诊断:吞咽性心律失常,给予双异丙吡胺0.1g,每日3次口服,3周后心律失常消失。 讨论 吞咽诱发心律失常比较罕见。其表现特点为:每逢吞咽时诱发,多为起搏点异常发生室上性的心律失常,如房性期前收缩、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房扑、房颤等,亦有报告发生窦缓、窦性停搏及不同程度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为吞咽时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头晕等,甚至发生昏厥,有学者命名为吞咽性昏厥,可能与吞咽时诱发快速心律失常使心排血量下降导致脑缺氧综合征有关。这类患者,虽可由吞咽动作诱发并反复出现心律失常,但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其发病机制:认为是来自食管的刺激通过迷走神经反射影响心脏传导系统所致。发病原因与功能性食管疾病如食管不协调的蠕动或弥散性痉挛,食管结构异常如贲门弛缓症、巨大食管、食管憩室的扩张及食管暂时性功能障碍有关。本文报告2例,均经多次钡餐食管透视及摄片,既未发现食管功能性疾病,亦无结构异常,推测可能系暂时性功能障碍所致。吞咽性心律失常的治疗:①根据心律失常类型采用抗心律失常药物,部分病例可缓解。②抗胆碱能药物可有一定效果,如阿托品、普鲁本辛。③对内科治疗无效的严重心律失常,反复昏厥发作者,可考虑外科手术(食管下段环状肌切开术和两侧迷走神经切断术)。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肥胖与冠心病研究进展 下一个医学论文: Forbes病1例报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