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分析及其预后判断 |
|
龙明智 鲍华英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累及全身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半数患者有临床狼疮性肾炎(LN),肾活检几乎所有SLE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肾脏损害,晚期表现为高血压及肾功能不全。因此,对LN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选择 入选病例必须符合下列条件:①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定义的SLE诊断标准(1982年);②肾活检符合LN病理组织学改变。 1.2 观察指标 按照改良的Austin方法将狼疮性肾炎病理形态学改变分为急性指标(AI)和慢性指标(CI),并以半定量计分0、1、2、3分别代表阴性、轻微、中度及重度的病理组织学特征(见表1)。 1.3 所有数据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表1 肾脏病理学积分系统
急性指标(AI) 慢性指标(CI) 肾小球异常 细胞增生 肾小球硬化 纤维蛋白样坏死,核碎裂 纤维性新月体 细胞性新月体 透明血栓 细胞浸润 肾小管异常 单核细胞浸润 间质纤维化 小管萎缩
注:*纤维蛋白样坏死和纤维性新月体分别作为两个指标评分,最大AI是24,最大CI为12 2 结 果
LN患者60例,其中男9例,女51例,平均年龄28岁。病程1月至9年,1年以内者占61.7%,3年以内者占93.3%。合并正常色素细胞性贫血占55%,白细胞数减少占30%,血补体C3水平降低占66.7%,C4降低占73.7%,CH50下降占70%,抗ds-DNA阳性占41.7%,病理分型Ⅱ型占22.4%,Ⅲ型占6.7%,Ⅳ型占48.3%,Ⅴ型占13.3%,Ⅵ型占8.3%。治疗采用激素或激素加环磷酰胺治疗,少数患者采用大剂量激素冲击疗法,并给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和中药治疗[1]。 11例死亡原因:狼疮脑3例,心肌炎合并急慢性肾衰、肾性高血压4例,4例合并感染及胃肠穿孔、休克。5年存活率为81.7%。统计学分析发现,血肌酐水平和慢性指标半定量积分(CI)为独立危险预后指标(见表2)。
表2 存活组和死亡组计量资料统计处理(±s)
组 别 24小时尿 蛋白定量9g) 血Cr (μmol/L) 血C3 (mg/L) 血C4 (mg/L) 存活组(n=49) 2.77±2.48 95.26±42.86 0.74±0.55 0.38±0.44
死亡组(n=11) 4.11±2.37 273.99±271.53 0.50±0.39 0.42±0.29 t 值 1.65 2.78 1.66 0.39
P 值 >0.1 <0.01 >0.1 >0.5
3 讨 论 SLE患者血清中常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并有明显的免疫紊乱,免疫复合物是引起SLE组织损伤的主要机制。血补体C3、C4、CH50降低,蛋白尿、血尿、ANA阳性,抗dsDNA阳性表明SLE处于活动期,但与LN预后无关,因为这些指标可随着免疫抑制和(或)细胞毒药物的应用逐渐恢复正常或阴转,但患者预后并未改善。从本组资料看来,血肌酐水平反映肾损害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LN预后指标之一,若血肌酐持续性升高表明LN预后严重。 另外,研究发现AI值与LN预后无关,因AI病变在治疗情况下可以减轻,吸收或消失,并不影响患者预后。但Austin报道极少数AI值显著升高者预后差,考虑与大多数轻中度急性肾损害可逆有关[2],但AI值与LN预后的确切关系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CI值代表慢性病理改变,标志肾小球纤维化、硬化,肾小管萎缩及间质硬化程度,被认为是不管治疗与否都是不可逆的病变[3,4]。但本组20例CI≥3的LN患者有7例经治疗取得显著疗效,提示并非CI值高就无治疗价值,此时的治疗在于控制同时并存的急性活动性病变,防止新的、继发性小球、小管病变发生,保存健存肾单位,从而避免[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下一个医学论文: 慢性呼衰患者营养治疗与免疫的关系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