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11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20.6
血浆胆固醇(TG) 116 4.71±1.25 8 6.9
甘油三酯(TG) 116 1.77±1.02 33 28.4
HGB 116 134.5±17.2 12 10.3
PLT 116 142.8±5.61 2 1.7
HCT 36 40.52±4.55 1 2.8

2 讨 论
  本组116例急性脑梗死占同期住院病例3 014例的3.8%,考虑因资料不全未钠入的病例,急性脑梗死占同期住院的疾病构成比更高,值得重视。
  从起病时情况看,本组116例中94.8%起病于安静状态或睡眠中,与脑梗死的起病特点相符。夜间或安静状态时血压偏底,血液浓缩,血流缓慢,更易于血栓形成,引起本已粥样硬化的血管腔阻塞。目前,国内外越来越多的报道指出早期诊断治疗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起病3~6小时内,及时的治疗可以防止疾病进展,减轻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并将急性脑梗死分为超早期(起病后1~6小时以内),急性期(起病48小时以内)和恢复期三个阶段[3]。本组116例中大多数患者治疗时间延误,与袁栋才[4]观察的846例ACI患者仅31%,在起病6小时内接受治疗相近。本组116例患者在超早期就诊者仅26例,占22.4%,而在慢性期就诊者却达43例,占37.1%,丧失了最佳治疗时机。由此可见,医疗机构,各科医生都有责任在临床工作中宣传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保健知识。
  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有增龄、高血压、高血糖、吸烟、高血脂、肥胖等。上述诸因素均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后者为脑梗死的重要病理基础。除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形成血栓,脑梗死还可由于血栓塞和血管痉挛引起。本组病例多数具多项危险因素:吸烟者占68.1%,高血压病史者占46.6%,冠心病史者占35.3%,糖尿病史者占23.7%,心房纤颤者占9.0%,既往脑梗死史占8.6%。目前,缺血性脑卒中尚无理想的治疗办法,应重在预防。因此,积极宣传戒烟,有效控制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和肥胖就显得十分重要[5,6]。
  临床表现:本组11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症状以肢体无力,头昏、头晕最多见,分别占44%和26.7%。值得重视的是部分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过程凶险、病情危重,并可伴意识障碍。老年人脑梗死以腔隙性脑梗死为多,本组116例中有58例为腔隙性脑梗死,其中5例无症状,系检查发现。58例中有3例因病情危重死亡,在临床工作中对腔隙性脑梗死同样值得重视。
  本组116例脑梗死的梗塞部位以颈内动脉系统多见,占80%,且最多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供应区,占半数以上,为65.5%,其次为椎动脉,占12.1%,与秦震报道相符[7]。本组116例脑梗死住院期间死亡7例,平均年龄77.4岁,大脑中动脉梗塞占6例,椎基底动脉区1例,病死率为6%。
  治疗急性期以稳定生命体征最为重要。本组中1例左侧颈内动脉栓塞造成左大脑半球梗塞,曾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心跳、呼吸骤停,经积极抢救脱离危险。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很少有低血压表现,若有应查明原因。对血压偏低者降压要慎重,1998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专家建议:如平均血压(收缩压加舒张压乘2除3)大于130mmHg或收缩压大于220mmHg时,要谨慎口服降压药和使用脑血管扩张剂时注意血压变化。急性脑梗死1周内死亡的常见原因为脑水肿和颅内高压,脑水肿一般在3~5天达到高峰,对颅内高压明显者可予甘露醇脱水,建议不使用地塞米松[3]。本组病例未进行溶栓治疗,急性期有12例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1例发生消化道出血。全部患者均予阿斯匹林口服,降低血小板聚集和血粘度,用量为50~100mg/d,可以减少病死率和复发率[4]。尽早开展康复治疗有助于神经功能障碍的恢复,降低致残率。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136例先天愚型的临床与染色体分析
    非小细胞肺癌中p16基因的突变研究
    肺癌CDKN2/p16基因纯合缺失的研究
    上皮源性恶性肿瘤患者P16 MTS1抑癌基因
    ZT胶关闭手术切口46例分析
    环磷酸腺苷葡甲胺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广泛腹壁脂肪肿胀吸脂术46例报告
    舒乐助产1682例临床分析
    STR位点D19S253和D8S1179的多态性研究
    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急性化脓性甲状腺炎
    妊娠肾病综合征11例临床分析
    小儿急性中毒126例分析
    中国人群D20S161基因座的遗传多态性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