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超短波治疗对慢性附件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lusmn;0.32 47.78 <0.01 1.12±0.11 1.44 <0.01 4.94±0.45 38.70 <0.01
治后 1.21±0.10 1.20±0.12 1.10±0.12 3.26±0.24
治后
组间
t值   44.86     20.58       30.23     46.43
P值   0.01     <0.01       <0.01     <0.01

2.4 疗效与NFM积分关系(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疗效与NFM积分关系(例±s)


组 别 显 效 有 效 无 效
观察组 60(0.58±0.15) 64(2.71±0.21) 14(5.34±0.45)
对照组 42(0.54±0.12) 50(2.64±0.23) 46(5.17±0.46)
t 值 2.50
2.33
3.09

P 值 <0.05 <0.05 <0.01

  表3所示,两组的疗效越好,NFM积分越少,微循环改善越显著。显效、有效、无效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 论

3.1 慢性附件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重者损害患者健康及生育能力。临床上单纯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我科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行超短波理疗,疗效显著,有效率高达89.86%,明显高于药物疗效的66.67%,有显著统计意义(P<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4项临床指标明显存在。治疗后,观察组4项指标出现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仅有2项下降(P<0.01),余2项仍然存在(P>0.05)。显然,超短波的疗效明显高于药物。
3.2 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存在明显外周微循环障碍(见表2)。观察组和对照组的NFM积分分别为5.07±0.34和4.94±0.46(正常人积分<2.0)。治疗后,观察组4项积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对照组有2项未见明显改善(P>0.05),表明超短波的改善微循环作用明显高于药物治疗。
3.3 超短波治疗慢性附件炎的作用机制 ①超短波对患部有直接消炎作用[3];②热能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入下丘脑自主神经中枢,再通过交感神经反射性使全身或局部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4];③抑制白细胞活化、减少炎性物质分泌[5],也可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组织损伤作用,减少炎症发生。总之,超短波具有改善微循环,利于炎性病变的吸收,机化粘连组织的松解、减轻疼痛,促进病变组织的功能恢复。
3.4 表3中所示,显效组积分0.6左右,有效组织分2.5左右,无效组积分>5.0。表明NFM积分下降近于正常者疗效显著、病情好转、预后良好;反之,积分无明显下降者疗效差、病情重、预后不佳。笔者认为,NFM的检测对评价疗效、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李金彪(271100山东省莱芜市计划生育服务中心)

  参 考 文 献

1,上海第一医学院,天津医学院主编.妇产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232~235
2,田牛,主编.临床微循环检查手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2.3~23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微波治疗结核性胸膜炎的临床观察
    内镜下微波治疗呼吸道淀粉样变二例
    超短波并中频电配合药物治疗早期炎性肠
    微波治疗传染性软疣100例临床体会
    短波紫外线与交联淀粉碘对血浆中辛德比
    针刺及超短波治疗慢性盆腔炎36例
    手法与超短波等物理因子治疗颈椎病
    锡类散配合微波治疗重度宫颈糜烂疗效分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380例临床观察
    微波治疗宫颈糜烂的护理体会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