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短波治疗对慢性附件炎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
|
李金彪
观察138例慢性附件炎患者超短波治疗前后甲襞微循环(NFM)改变,与138例本病患者药物治疗对照,旨在探讨超短波治疗本病疗效作用机制及NFM检测的临床意义,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患者为本站妇科1998年2月至1999年1月门诊及住院患者共276例,诊断依据[1]:①下腹或腰骶部胀痛,反复发作数月至数年;②低热,乏力,精神不振;③白带增多,月经失调;④附件(卵巢或输卵管)肿大、压痛。病程0.5~2.5年。随机分为药物治疗和理疗观察两组各138例,前组年龄23~39岁,平均28.4岁,后组年龄25~38岁,平均26.7岁。两组患者过去均无心、脑、肝及内分泌系统等病史,就诊时心电图、肝功能及胸透正常。 1.2 方法 1.2.1 疗法:对照组给予氟哌酸0.2g或先锋霉素Ⅳ0.25g,口服,每日3次,3周为1疗程。观察组:药物治疗方法、剂量同对照组,加用超短波治疗。应用国产CDB-Ⅰ型超短波电疗机,频率40.68MHz,最大功率250W,电极板22cm×15cm并置法,每日1次,每次30分钟,3周为1疗程。 1.2.2 NFM观察:参照国内微循环观察方法及要求条件,应用国产XG-5BⅠ型微循环电脑仪,观察两组患者左手无名指甲襞微血管襻的形态、流态及襻周状态等16项指标,用田牛氏加权积分法评价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襻周积分和综合积分4项指标[2]。
2 结 果
2.1 治疗前后临床指标的变化 治疗前两组患者4项临床指标出现率基本相似(P>0.05)。治疗后,观察组4项指标出现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经(χ2)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的低热、乏力及附件肿大、压痛2项,未见明显改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4项临床指标出现率(%)比较
临床指标 观 察 组 对 照 组 治后组 间χ2 P值 治前(%) 治后(%) χ2值 P值 治前(%) 治后(%) χ2值 P值 低热、乏力 78(56.3) 20(14.9) 53.23 <0.01 82(59.4) 70(50.7) 2.11 >0.05 41.22 <0.01 下腹腰骶酸痛 118(85.5) 10(7.3) 169.93 <0.01 116(81.1) 62(44.9) 42.70 <0.01 50.81 <0.01 月经失调 86(62.3) 4(6.0) 169.93 <0.01 88(63.8) 52(37.7) 18.79 <0.01 51.62 <0.01 附件肿大压痛 82(59.4) 22(15.9) 55.55 <0.01 78(56.3) 64(46.4) 2.84 >0.05 29.80 <0.01
2.2 疗效 疗效标准,显效:4项临床指标消失;有效:2项指标消失;无效:未见指标消失。结果:观察组显效60例,有效64例,无效14例,有效率89.8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2例、50例、46例)有效率66.67%(χ2=21.81,P<0.01)。 2.3 NFM观察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NFM4项积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4项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经t检验,差异性非常显著(P<0.01)。对照组的形态积分和襻周积分未见明显下降(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FM积分比较(±s)
组 别 形态积分 t值 P值 流态积分 t值 P值 襻周积分 t值 P值 综合积分 t值 P 观察组 治前 1.21±0.13 38.68 <0.01 2.78±0.31 66.05 <0.01 1.08±0.13 35.87 <0.01 5.07±0.34 92.23 <0.01 治后 0.67±0.10 0.89±0.13 0.56±0.11 2.12±0.16 对照组 治前 1.28±0.11 55.53 <0.01 2.59&p[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肝硬化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40例 下一个医学论文: 咳嗽变异型哮喘31例诊治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