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血压性基底节区脑出血死亡和CT表现 附40例分析 |
|
陈凤俊 颜玮茹
我院自1995年以来,经CT扫描确诊为高血压自发性基底节区脑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的40例,就头颅CT表现与死亡的关系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男29例,女11例。最大年龄85岁,最小年龄42岁。入院时血压为150~240/90~140mmHg。明确过去有高血压病史的22例,其中10年以上的11例,5~10年的9例。因病前没有检查未明确有高血压病史的18例。左侧出血24例,右侧16例。累及同侧苍白球37例,壳核37例,尾状核24例,丘脑28例;累及同侧额叶8例,颞叶21例,顶叶20例,枕叶1例。将发生脑疝后经过积极脱水治疗脑疝仍不能还纳,随后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呼吸停止的,其死因归于脑疝。血压下降,心跳呼吸停止前未发生过脑疝或虽然发生过脑疝,但经过积极脱水治疗后脑疝已经消失,而主要表现呼吸困难,出现血压下降,心跳呼吸停止的,其死因归咎于呼吸循环衰竭。因前者死亡23例,后者死亡17例。根据CT表现把出血量(破入脑室的出血量未计在内),脑室受压、中线移位程度的大小分为四等级,水肿程度分为二等级。分级标准及其分级与死因的关系(见表1)。
表1 出血量、脑室受压、中线移位、占位效应的分级标准与死因的关系
项 目 出血量(ml) 侧脑室受压 中线移位(cm) 水肿程度 同侧 对侧 局限 广泛 分级标准 <20 20~40 41~59 >60 <1/2 >1/2 <1/2 >1/2 <0.5 0.6~1.0 1.1~1.5 >1.6 低密度限于 病灶周围 低密度广 泛或双侧 死亡例数 2 13 11 14 8 14 13 5 8 8 19 5 16 24 死
因 脑疝(例数) % 呼吸循环(例数) 衰竭 % 0 0 2 100.0 5 38.5 8 61.5 7 62.7 4 37.3 11 78.6 3 21.4 2 33.3 4 66.7 5 35.7 9 64.3 11 84.6 2 15.4 3 60.0 2 40.0 4 50.0 4 50.0 2 25.5 6 75.0 12 63.1 7 36.9 5 100.0 0 0 5 31.2 11 68.8 18 75.0 6 25.0
患者发病后存活时间与死因之关系(见表2) 表2 患者发病后存活时间与死因之关系
发 病 后 存活天数 死 因 脑 疝 呼吸循环 衰 竭 入院前发生 入院后发生 <1 12 4 0 1~2 0 3 3 3~6 0 4 7 7~10 0 0 2 >10 0 0 5
把未破入脑室、破入同侧侧脑室、对侧侧脑室、Ⅲ脑室、Ⅳ脑室分别以0、Ⅰ、Ⅱ、Ⅲ、Ⅳ数字为代表列入表中,其破入脑室与死因的关系(见表3)。 表3 破入脑室与死因的关系
破入脑室 病例数 死 因 脑疝 呼吸循环衰竭 0 11 6 5 Ⅰ 3 1 2 ⅠⅡ 3 2 1 ⅠⅢ 4 2 2 ⅠⅡⅢ 6 4 2 ⅠⅡⅢⅣ 13 9 4
2 讨 论 基底节区是脑出血中最好发的部位,壳核出血占高血压性脑出血的55%。丘脑出血占25%~30%[1]。死亡原因主要是脑疝和呼吸循环衰竭。本组病例前者23例(57.5%),后者17例(42.2%)。从表1可以看出:因脑疝而死亡其比率与出血量、脑室受压、中线移位、水肿程度呈正相关。因呼吸衰竭死亡其比率恰好相反。当然,这只限于在死亡的病例组中,并不等于脑出血患者中[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 附10例分析 下一个医学论文: 小儿肺炎合并心肌损害60例临床分析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