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地区476例低视力分析 |
|
08%。一些文化层次较低的患者需要通过助视器提高劳动能力,但现有的助视器无法戴着行走,故不能满足这部分患者的要求。当然在低视力保健与康复中,助视器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国内孙葆忱曾指出,只有助视器与训练计划结合在一起,才可能达到康复目的。美国Kansas city eyefoundation低视力工作者曾对低视力患者进行详细的视野检查,在视网膜上找残余敏感点,利用视网膜残存视力,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目前在国内部分盲校中开设低视力班,将盲童与低视力儿童区别教育,并对低视力儿童进行视力康复和随访,这是一种很有益的教育及康复模式。 低视力康复是一项很艰苦、细致且需要极大耐心的工作,如果训练得法,可能大大提高康复质量,使低视力患者有限的残余视力得以提高。从国内情况看,低视力康复仅依靠眼科医师是不够的。我们认为,如果能健全社区康复网络,加强人力、物力的投入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钱晓娃 王梦珠 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杭州 310006 焉俐俐 杭州市残疾人联合会康复部 杭州
参考文献
1 张晓楼,李荣德,孙葆忱等.北京远郊区农村低视力的调查.中华眼科杂志,1984,20:6 2 孙葆忱等.临床低视力学.青岛:青岛出版社,1989,8~14 3 郑远远,孙葆忱,苏小锋等.远用助视器在低视力门诊的应用.实用眼科杂志,1992,10:417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儿麻后遗症肌替代术后康复程序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