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地区476例低视力分析 |
|
钱晓娃 王梦珠 焉俐俐
根据中国残联“八五”计划要求,浙江省杭州地区于1994年开始进行低视力普查以及相应的康复训练。现将1994年1月~1995年12月476例资料完整的低视力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 凡视力<0.3而又不能矫正者为入选对象,共476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73年制定的低视力标准:0.1≤最佳矫正视力<0.3为二级低视力,0.05≤最佳矫正视力<0.1为一级低视力。 1.2 方法 首先进行各地区专业人员培训。共举办2期学习班,目的是统一检查标准、检查方法以及登记表格,并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设立低视力康复中心。然后各县区有关人员对本地区视力低下人员进行摸底、筛选,凡视力<0.3者均由专业人员进行详细的验光、裂隙灯、眼底检查,确诊病例登记备案,并根据需要配近或远用助视器,并予以康复训练。缺乏专业人员的县区直接将视力<0.3者转市康复中心,由中心专业人员进行诊断及康复训练。 2 结果 低视力的病因:依次为黄斑变性、高度近视、白内障、角膜病、先天性眼疾、青光眼等,其中市区以黄斑变性为多,农村以白内障、角膜病为多(附表)。 低视力的发病年龄、时间与病因:476例患者年龄在29岁以下103例,30~60岁141例,>60岁232例。0~29岁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眼疾;30~60岁组主要病因为高度近视、视神经病、视网膜色素变性,>60岁组主要病因为黄斑变性。视力降低<10年共245例(65%),主要病因为老年性白内障、视网膜疾病、角膜病;11~28年113例(17.02%),主要病因为高度近视、青光眼、眼外伤;>30年118例(18.11%),主要病因为高度近视、黄斑变性、角膜病。
附表 476例低视力患者的主要病因
病因 例数(%) 病因 例数(%) 黄斑变性 78(16.39) 视神经萎缩 36(7.56) 高度近视 74(15.55) 视网膜疾病 27(5.67) 老年性白内障 73(15.34) 网膜色素变性 24(5.04) 角膜病 47(9.87) 玻璃体疾病 19(3.99) 先天性眼疾 43(9.03) 视网膜脱离 17(3.57) 青光眼 38(7.98)
可防与可治性低视力:可防性低视力占23.61%,包括眼外伤、先天性眼疾、部分青光眼、部分视网膜疾病;可治性低视力占25.28%,包括白内障、角膜病、部分玻璃体疾病。可防治者共占48.89%。 低视力康复与评估:476例低视力患者中,希望配戴助视器主要解决阅读、书写370例占77.8%;希望助视器能提高学习、生活、劳动能力的101例占21.2%。实际配用助视器者409例占86%。其中近用放大镜325例,眼镜式助视器59例,远用望远镜式助视器25例。配镜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能提高阅读能力或日常生活能力348例占85.1%。 3 讨论 低视力学虽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由于受到国家和政府的关注,近年来发展很快。各地通过残联系统有计划地进行低视力普查和康复收到了很大的成效。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低视力患者约630万例[1]。主要病因为高度近视、白内障。北京同仁医院低视力门诊全年龄组的病因学分析占首位的为高度近视[2];北京远郊农村低视力普查主要病因为白内障。据报道国外尤其是发达国家低视力主要病因为黄斑病变。本文报告杭州地区低视力发病情况也与之类似,考虑此与经济、文化水平、地域等因素相关。在不同年龄组,病因也有很大不同,0~29岁组主要病因为先天性眼疾,而>60岁组主要以黄斑病变为主,这与国内外情况均一致。同时在所有病例中可防可治性低视力占48.89%,这不得不引起眼科临床工作者的重视,尤其是处于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儿童,如果能尽早地发现和及时治疗就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低视力的发病。 低视力患者既不同于盲人,也不同于一般视力缺陷者,他们有着上述二种人不同的需求,如何帮助低视力患者充分利用残余视力,提高生活质量,增强独立生活能力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眼科界的关注。美国学者Fonda指出[3],对于手术及药物治疗无效的低视力患者,其中50%以上可以通过助视器提高视力,目前光学助视器主要有远、近用二大类,望远镜可以在工作距离不变时提高患者的视力,近用助视器则主要用于提高阅读书写能力,本文476例患者实际配镜率为86%,其中近用助视器77.[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儿麻后遗症肌替代术后康复程序 下一个医学论文: 心力衰竭患者甲状腺激素变化的临床意义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