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社区精神康复工疗站的工作体会

王启源 黄靖康 余国和 韩伯勋

  工疗是精神病防治康复的重要手段,如何把生活在社区的精神病患者组织起来参加工疗站是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网络重要工作之一。我院社区康复组从1990年起在市民政局福利处领导下,派出4名医生协同街道办事处在广州4个城区分别建立试点医疗站,总结出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广州4个旧城区的街道为荔湾区昌华街、越秀区光塔街、海珠区凤凰街、东山区华乐街,总计人口102 793,精神病患者286例,精神障碍23例,精神发育迟缓44例,管理人员10人。社区康复组参与工疗站的日常工作:①协助街道建立工疗站。市民政局给予试点街道5千~1万元开办费,由街道选地方,配置1~2名管理员,定期培训,工疗站制订入站条件,招收10~15名站员。②参加街道精防小组。每周三到工疗站提供无偿或低偿服务,内容为订出工疗计划,编排每天活动内容;同街道卫生院调查精神病患者情况,为每个站员建卡立档,包括健康体检表、简单病历卡、社会资料卡、家庭看护组登记卡等,辅导管理员做好保管及登记;调查街道所辖范围的民政对象是否有被关锁;掌握动态与民政干部协商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给予一些生活在家庭的精神病患者必要的医护服务,如定期精神检查、心理咨询、召开家长会议、上门随访、提供成本药物治疗;动员患者参加社区各种公益活动,提供精神卫生宣传资料,开办街道墙报专栏,各种公众精神卫生咨询活动;对站内病情波动或复发、不能适应工疗站的生活的精神病人,我们接回医院进行治疗,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工疗站。
2 结果
  2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较大的社会效益,摸清了4条街道精神病患病率约为3‰(286/10万);随访患者3 000多人次;体检1 580多人次,组织家庭看护组46个;解除关锁患者4人次;帮助民政对象8人次。
3 讨论
  按《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要求,每条街道建立一所工疗站。建办工疗站是民政福利部门的主要任务[1]。我院的社区康复组,在市区4个旧城区办试点后进行了推广。我们的经验是①社区精神康复场所在城市是以工疗站为主体,但建站难度较大,需要卫生、民政、公安、残联4个部门协调成立专门精防机构,分工共管,互通信息。灵活运用社会各种资源,遵循因陋就简、体现自助、自强、自救的原则[1]。②工疗站是以精神病患者为主的社区康复民办场所,把流散在社区的精神病患者组织起来进行工疗康复训练没有统一的模式。国内沈阳市的正阳精防站是工厂和工疗站相结合的一种典型,又称福利工厂[1]。香港也有与工疗站相似的“庇护工场”或“庇护车间”[2,3],我们依靠街道办事处和街道精防领导小组,使街道所管辖的工业公司、工商、旅业等企业单位为工疗站提供各种生产资源及服务项目,并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工疗站的形式应以无固定职业、病情缓解或稳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精神病患者为主体,但也可收纳一定比例的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如轻度精神发育迟缓和肢残人员,构成混合型的工疗站让他们发挥各自的能力,互相帮助,使工疗站有活跃的环境气氛,利于精神病患者消除淡漠、退缩、主动性差等病征。合理安排工疗的内容,安排一些力所能力的劳动,如拆御、装配、包装等加工服务,参加一定的文体娱乐活动,并进行医疗监护及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训练。
  几年来工疗站的工作也有起落,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有待今后解决:①社会上对精神病防治教育宣传不够,对精神病患者的歧视仍较严重,不少工疗站对接收精神病患者有很大顾虑,4个工疗站接收的患者仅占实际患者的23.4%。②工疗站经济来源无政策性保障,其兴衰波动受制于经济状况,街道民政工业效益好,工疗站就较兴旺,管理人员也较稳定。目前工疗站是适合我国国情、稳定社区精神病患者的康复场所,值得大力发展。

作者单位:广州市民政局精神病院 南海 528244

参考文献

1 沈渔屯 阝.精神病防治业康复.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82~87
2 冯 斌,石昆,连金法.精神康复纲要.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1991;85~90
3 张继志.精神医学与心理卫生研究,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91~94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症状学及神经递质的
    从老年人生活方式谈社区卫生服务对策
    住院精神病病人配偶的心理状态分析及护
    1992 1997年北京房山区心血管病社区人
    浅谈社区妇女更年期保健
    农村社区妇幼卫生服务模式探讨
    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
    系统性红斑狼疮伴发精神障碍的危险因素
    与社区卫生服务相结合的社区康复模式
    儿童精神性排便异常
    津医精神运动成套测验 JPB 的研制
    精神分裂症病人归因与记忆的研究
    双相情感性精神障碍家庭教育的前瞻性对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