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早期康复的模式 |
|
许俭兴 燕铁斌 肖秀红
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指出: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是“着重为病伤急性期,恢复早期的有关躯体或内脏器官功能障碍的患者提供临床早期的康复医学专业诊疗服务”[1]。通过5年来的实践和探讨,我们认为早期康复对康复医学科的学科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是21世纪学科能否沿着正确轨道顺利发展的关键。 1 早期康复是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开展工作的根本性指导思想 在综合医院经过内、外科处理后的病伤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患者,一旦病情稳定,迫切希望尽快康复。康复医学科作为综合医院的临床科室之一[1],其对象理所当然要以这些病伤急性期和恢复早期的患者为主。有病床的科室如果条件许可也可以从门诊或急诊中直接收治最早期患者,实行超早期康复。否则,康复医学科的工作就会和综合医院的整体医疗工作脱轨,难以满足广大患者和相关科室的需求,也难在综合医院立足和生存,更谈不上发展。我科在建科初期主要收治病伤后期的患者,床位周转慢,病床使用率低,康复效果不理想。以后逐渐收治急性期或恢复早期的患者并实行综合性的康复。结果床位周转快,病床使用率高,康复效果好。经统计近5年来所收治的病例总数746例中,急性期和恢复早期占83.8%,恢复后期和后遗症期占16.2%。康复对象最多的是脑血管病共420例,其中急性期(<15d)占64.3%,恢复早期(15d~3个月)占26.5%,恢复后期(>3个月)占9.2%。颅脑外伤、脊柱外伤性截瘫和其他骨关节损伤等绝大部分也是急性期或术后恢复早期的患者。由于提供了较为有效的现代康复诊疗工作[2,3],因此早期康复的观点和做法逐渐被院内相关科室所共识并主动向康复医学科转诊患者,使病床的使用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平均住院日也逐渐有所下降,基本上满足了医院的总需求。 2 康复与临床相结合走临床建科道路 康复医学重在康复对象的功能恢复,尤其是整体功能。功能水平和病伤程度是密切相关的,如动脉硬化性脑梗塞,由于CT或MR等早期确诊,神经内科已有可能对早期脑水肿和缺血性半暗带等临床问题进行及时和正确的处理。因此有可能最大程度地限制或减少病灶范围。有文献报告,脑的功能缺损与CT扫描测得的梗塞灶体积呈正相关,如果神经内科早期治疗能减少其体积的20%就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功能缺损[4]。单纯的临床处理不等于也不能代替康复,只有在临床处理的同时早期介入康复,把脑梗塞后出现的各种功能障碍及早和定期地加以量化评定,并根据病情的需要,及时实施各种康复治疗,处理好各种并发症、合并症,最大限度地恢复大脑各种功能,并最终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要把康复和临床结合起来,康复医学科非走临床建科道路不可。卫生部明确规定康复医学科是临床科室,其原因也在于此。走临床建之路意味着康复医学不但不放弃临床,而是以临床为基础,临床诊疗新技术、新方法同样可以在康复工作中推广使用,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康复医学特有的诊疗优势。南登昆等教授指出:从接触患者开始就应把治疗和康复紧密结合起来同时进行,必然能产生良好效果,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的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5]。 3 建立和完善康复诊疗常规床边康复与治疗室康复相结合 10余年前Davies就曾指出:由于病伤初期,患者卧床时间长,因此其体位和床上运动就非常重要,如果从开始就指导患者正常的运动模式,整个康复将会更容易和更快[6]。床上良姿位和床上运动就是床边康复。治疗师每天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主动深入病房对那些暂时不宜或不能离床的早期患者进行床边治疗和指导[7]。可以离床的患者再安排治疗室治疗,把床边康复和治疗室康复在时间上和内容上协调连贯起来。那种等待患者上门治疗的陈旧工作方法如果不弃除,其结果必然会使患者丧失早期治疗的时机。在建立早期康复诊疗常规时特别要考虑和注意确立早期诊疗常规项目[8],确定床边评定和治疗的措施,例如偏瘫,目前一般公认有7个较为实用的治疗程序①床上正确体位;②床上运动;③坐起训练;④坐位平衡训练;⑤站起训练;⑥站位平衡训练;⑦步行训练。其中程序①~②是急性期或恢复早期卧床患者唯一可做而且必须要做的治疗活动。③~⑦在病房和治疗室都可进行。其他的一些评定和治疗项目如关节被动活动或松动术、简易理疗、针炙、部分ADL训练、甚至某些心理、语言治疗等都可在床边进行。 床边康复是早期康复的根本要求,其重要性和有效性已为临床实践所证实。除了治疗师以外,康复医师和护士也要有更多的时间深入病房,主动发现和处理患者随时可以发生的各种临床问题,协助早期康复诊疗项目的落实。 4 以专科康复为重点加强相关学科之间的合作 现[1] [2]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 下一个医学论文: 社区精神康复工疗站的工作体会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