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绿色健康网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正文  

中枢神经损伤后功能恢复的理论

的组织保持一定的兴奋性;使局部对将来的神经再支配易于发生反应;引起组织的自发活动,减少失神经组织的变性和萎缩。DS现象的产生与上述的突触效率改变的e、f、g、h有关。②潜伏通路和(或)突触的启用(unmasking)。中枢神经中可以通过头-眼协调控制试验证明,头-眼协调控制是由迷路和颈本体感受器控制的。在灵长类动物中若在其头的前右方放一食物,动物的眼睛先转向它,然后头随之转动。但当头转到正对食物前,眼睛应当回转少许,否则当头正对食物时,眼睛将向右超出。这种协调即头-眼协调。当破坏动物的迷路时头-眼协调丧失,意味着此协调仅由迷路控制。但经过数周后此协调恢复,亦即在迷路功能丧失的情况下恢复,其原因是以前潜伏的、没有生效的颈本体感受器通路发生作用而取代迷路的作用。潜伏通路和(或)突触的启用是CNS可塑性的重要成分,其机制目前认为与上述的突触效率改变中的大多数因素有关。③病灶周围组织的代偿。病灶周围组织通过突触效率的提高可以代偿损伤的局部。后者可在猴的实验中证明:开颅后用诱发电位的方法找出负责屈拇运动的皮层并加以切除,猴的屈拇能力立即丧失。术后通过训练,大约10 d左右,猴的屈拇能力恢复到以前的90%左右,开颅证实,此时负责屈拇的皮层出现在以前的区域周围,再次切除,重复以上的实验,结果仍发现损伤的局部仍由其周围的组织代偿。其机理目前认为在局部损伤后通过CNS可塑性的机制使周围组织的突触效率增高而最终代偿了局部的损伤。




图4 DS的证明


图5 脑的3个部分及其细部

1.2 系统间的功能重组 由在功能上不完全相同的另一系统来承担损伤的系统的功能。其形式有:
1.2.1 古旧脑的代偿 哺乳类动物的脑部在发育上可分为古、旧和新3个部分。新的部分在人脑的最外层,占人脑的大部,位置外露,由终末血管支配,难于形成侧枝循环,容易受到损伤,而且不易修复;但古、旧部分在内层,血运丰富,双侧支配明显,因此在新脑的部分损伤以后,其较粗糙和较低级的功能即可由这些部分承担,见图5。
1.2.2 对侧半球的代偿 一侧半球损伤后,其功能常可由对侧半球代偿的事实已有许多例证。一些患者因癫痫严重发作于成年后进行了大脑半球切除术,但仍能大学毕业,从事管理工作,并在群众中有相当的威望。在我国亦有半球切除后康复成功的例子。因此对侧半球的代偿已成为周知的CNS可塑性的例子。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医学论文:

  • 下一个医学论文:
  • 相关文章
    心脏手术后神经系统合并症
    胚胎运动神经元种植至失神经骨骼肌内的
    腓肠神经腓肠浅动脉逆行皮瓣修复足跟软
    精神分裂症与抑郁症症状学及神经递质的
    糖尿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检测及其
    脑膜癌病的周围神经病特点
    不同剂量微波热凝后面神经变化的观察
    应用图象处理系统对深低温停循环后神经
    甲基汞对大脑皮层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的影
    铅的神经细胞发育毒性与谷胱甘肽水平的
    鞘内注射化疗药致严重神经毒性反应的护
    体感诱发电位和感觉神经电位在产瘫诊治
    铅中毒对小鼠颌下腺神经生长因子基因表
    Copyright © 2006-2012 绿色健康网(www.gio.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声明:网站信息仅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