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鼠痉挛性脑瘫模型建立的改进 |
|
一个切实可行的动物模型对该疾病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工作都具有很好的实用意义[2]。熊革等人通过许多方法的对比研究,探索出用电毁损椎体束建立痉挛性脑瘫模型较为可靠。但由于鼠脑椎体束体积小,且在操作过程中由于麻醉过浅,放置位置不正等因素,很容易造成鼠脑左右位置略有不对称,此时当针进入脑内9.7 mm时,针尖所在部位将偏差更大,很容易使其位于椎体束之外而影响效果。因此我们设计了该辅助装置,它可精确调整鼠脑上下、左右位置,同时可牢固地将鼠脑固定于定位器上。这样可较准确地使针尖到达椎体束部位。通过实验验证,证明了此结果。 采用绝缘针毁损很有意义,因它可使电毁损仅局限于针尖部位,这样就减少了实验的干扰因素,通过实验显示,电针绝缘效果良好。 建立模型几点体会①在颅骨上钻孔时,不要太靠近矢状缝,因矢状缝下存在丰富的血管网,易损伤、出血,导致大鼠死亡。②采用绝缘针刺激时,一般电流波动于1.5~2.5 mA之间,可重复刺激2~3次,超过3次易使大鼠死亡。③每做完1只大鼠,均需检查针的绝缘情况,再做下1只。 存在问题①个别大鼠尚难以达到典型的痉挛体征,可能是由于未损伤侧椎体束或椎体外系代偿所致。②痉挛瘫痪症状只能维持约3周,因此不适宜用于需长时间研究的实验。为此尚需同道们共同努力,以建立一个更为完善的模型。
作者单位:吴珊鹏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 泉州 362000 罗永湘 熊 革 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 武汉 430030
参考文献
1 熊革,罗永湘.第二届全国中青年骨科优秀论文评奖会议.无锡,1998,5 2 Wright J, Rang M. The spastic mouse, and the research for an animal model of spasticity in human beings. Clin Orthop, 1990,253:12
上一页 [1] [2] 上一个医学论文: 脑梗塞患者就医时间与瘫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 下一个医学论文: 278例脑血管病患者生命质量评价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