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综合促进技术治疗急性脑卒中 |
|
突破,缺乏特效的疗法。为提高生存质量,早期进行康复干预可有效地预防“二次性损伤”,防止发生“废用及误用综合症”,我们对60例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进行了以促进技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期脑卒中患者120例均符合WHO诊断标准,经临床和颅脑CT确定,男58例,女62例。平均年龄62.65±10.27岁。脑出血43例,脑梗塞77例,均存在偏瘫。病程43.45±5.0 d。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常规组各60例。2组的性别、年龄、病变性质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康复组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又分为轻、中、重3型各20例。 1.2 治疗方法 各组患者在急性期均接受神经科常规药物治疗。康复组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开始康复治疗,主要采用现代康复医疗综合性促进技术,应用Bobath、Brunnstrom、PNF、Rood等方法按脑卒中康复程序进行训练,驰缓期良肢位和变换体位、被动关节活动度及抗痉挛模式训练。从痉挛期抗痉挛手法和诱发分离运动到逐步进行仰卧位到翻身起坐、坐站位平衡,然后进行步行训练。训练时间每日1次,每次40 min,并教其家属或陪护人员正确的训练方法,以便在非治疗时间对患者进行强化的主动训练。在整个康复过程中贯穿心理治疗,以取得患者的积极配合。3周1个疗程,治疗时间最短1个疗程,最长4个疗程,平均2个疗程。 1.3 评测指标 日常生活活动(ADL)的评测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FIM),以了解康复治疗对ADL的作用。采用简式Fugl-Meyer(FMA)[1]评定患者治疗前后肢体运动功能的变化。首次评定在入院后24 h内进行,再次评定于出院前2周由同一医生进行。 2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见表1,治疗后常规组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但与康复组相比,改善幅度均较小,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康复组轻、中、重3型的运动功能改善情况见表2。康复组中脑出血与脑梗塞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比较见表3。
表1 2组治疗前后FIM评分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比较(±s)
组别 例数 FIM评分 Fugl-Meyer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对照组 康复组 P值 60 60 32.62±10.58 33.74±14.5 >0.05 41.6±9.25 68.32±19.14 <0.01 31.18±31.29 31.35±28.48 >0.05 42.49±32.62 68.52±34.67 <0.001
表2 康复组治疗前后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比较
时间 轻(n=20) 中(n=20) 重(n=20) 治疗前 治疗后 48.74±29.97 76.23±32.16 32.62±23.57 74.86±31.12 23.35±11.48 54.33±28.85
表3 病灶性质与疗效(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比较
性质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 脑梗塞 脑出血 38 22 30.86±5.77 27.54±5.58 57.63±69.3 59.36±5.86
3 讨论 把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轻、中、重3型进行运动功能和ADL评估是一种合理可行的方法。轻型患者预后好,自然恢复比重大。康复干预影响因素相对小些,而中、重型是提高脑卒中整体康复水平的关键,3型比较尤以中型患者康复疗效高。同时也说明恢复程度和脑卒中的部位、大小密切相关;与病灶周围是否有水肿、中线是否移位也明显相关。额颞叶及内囊病灶受损面积大则预后较差。脑出血神经功能恢复优于脑梗塞,原因可能与两者的病理生理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上一个医学论文: SPR加矫正术和康复训练治疗无行走能力的重度脑瘫 下一个医学论文: 中控点转移与抑压法联合应用治疗偏瘫
|
|
|
|
|
|
|